 | 王保国: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
我的观点核心就是文化建设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对于文化的解读,人们往往摆脱不了复古情结,认为“古”就是文化,于是文化被移进了误区,更严重的是有不少人不但把“古”作为文化,还把这种文化价值观念运用到现实当中,文化复古带来的只是古文化复制活动的繁荣,它无法推动文化内涵的发展和革新,创新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的触角把文化领域变成了一股汹涌不见复古的浪潮,传统文化作为市场上最具价值和开发前景的商品,从那时开始,被爆炒着、被张扬着。直到21世纪的今天,文化复古热潮借助于文化产业建设有增无减。发展文化产业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但有一些地方一律的把历史文化作为开发对象而非保护对象,无疑使文化复古沿着拜金主义的路线越行越远。这样做必然导致文化活动商业化,把历史文化遗存变成谋利的工具,使文化生产成为古文化的复制活动,其结果也许会带来文化表面上的繁荣,但它是以消耗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为前提的,这种繁荣至多是一种复制的活动,并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而进行的商业操作,也不是重兴古文化,而是为了推动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文化建设的基本使命。社会在前进,前进中的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文化,尽管古文化可以作为现代人的精神空间的重要食粮,但是它不可能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功能。文化发展的动力并非来自表面喧嚣的复古热潮,它只能来自于踏踏实实的文化创新,当然也包括在汲取古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再造。
先进文化的标志可以从两方面诠释:首先文化产品应具有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品质,如诸子思想、汉赋、唐诗、宋词都是其所处时代最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标志。其次文化产品应赋予创造性,文化产品之所以优秀或者说文化之所以进步在于后者,相对于前者蕴含的创造性,汉赋之于诸子,宋词之于唐诗,尽管也有继承但更多是创新。
发展是文明社会永恒主体,发展是以创新为前提的。胡锦涛同志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新,他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但它不能成为我们复古的借口也不能成为我们发展文化的内容和目标,复古不仅有悖于现实文化的发展规律,也同样是对祖先文化创造精神的践踏。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优秀的文化遗产置于现实文化背景当中重新审视和筛选,汲取其合乎现代社会发展的引子,并将其融入先进文化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