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民生物品供给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老百姓一打听到哪儿有紧俏的东西要卖,就赶快跑过去排队抢购。跑得慢点儿,就只能空手而归了。现在,只要不缺钱,市面上就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能买到。没有意外情况发生,谁也用不着起早贪黑排队,买吃、穿、用及其他物品。
不知道商家们所进行的各类促销活动算不算现实中的“意外”,如果算,眼下大概只有这些促销场所才会引发排队抢购风潮了。我以为,只要睁眼看现实,老百姓争先恐后的抢购,皆属可正常解释的正常行为。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物价急速上涨,已部分地跌破民生所能承受的底线。涨价,涨价,涨得贫困人群中的男女老少吃不消了。
一桶菜子油从51.4元降到39.9元,降下多少钱?11.5元。11.5元钱,在本土有钱人那里,它早就不算钱了。可就是这11.5元钱,成了一场惨剧的导火索:11月9日起,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家乐福”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菜子油从每桶51.4元降到39.9元,吸引了众多市民抢购。10日上午,大批市民涌入“家乐福”超市,由于人多拥挤,在超市入口处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对“家乐福”超市踩踏事件,有很多评价。但说法再多,都回避不了民生之痛这个问题。为省俩小钱,排队抢购,不是一件什么体面的事。那些抢购者——靠退休金或低保维持生活的人,不是不渴望有尊严地生活。但正是现实生活的压力,撕破了他们做人的尊严,顾不得了体面二字。
民生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不去说,简单却可以达到这种程度:物价只要上涨一两元钱,就会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生活。11.5元钱,哪能换一个人的生命?可在一场促销活动中,非但换了,而且一次性地换了3条命。否定人的生命价值,有这么否定的吗?
在暮秋的寒意中发生的这场公共安全悲剧,凝结了诸多令人怅惘的民生问题。我有疑问,它是这类悲剧的终场吗? 罗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