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一位残疾作家的坎坷创作路
三大怪圈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一位残疾作家的坎坷创作路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1  来源: 郑州日报  
  核心提示

  今年49岁的郭亚平因为小儿麻痹症从小拄上了双拐,小学六年级喜欢上文学,初中毕业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些电影剧本、长篇小说、散文、电视剧本,多次遭到退稿。但他最终成功,最近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的24集电视连续剧《兵变1938》就是他的作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影电视剧《许东仓》也是他创作的。目前,他正在加班加点地创作一部正面反映抗日战争的30多集电视连续剧。

  

  看连环画让他爱上文学

  

  郭亚平出生于缺吃少穿的1958年,当时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国家对血吸虫病都束手无策,对小儿脊髓灰质炎更是望洋兴叹。在郭亚平1岁多时,安阳地区脊髓灰质炎疾病肆虐,很多小孩子患上这可恶的疾病,但不少孩子逃脱了病魔的纠缠,而他没能摆脱,双腿不能行走。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年代,正是郭亚平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文化产品十分奇缺,出版物最多的就是连环画。因为自己腿脚不灵,行动不便,在其他小伙伴们到处跑着玩耍时,郭亚平只好看连环画消磨时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中的每位主人公的命运让他牵肠挂肚。连环画毕竟是连环画,故事情节远远没有小说原著写得那么详细。

  好在郭亚平的曾祖父是老红军,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他们家没有被翻箱倒柜查抄,线装本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今古奇观》幸免于难。认识字还不多的郭亚平,拿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地看起来。到了初中,每逢下课时,他就成了同学们的中心人物,大家把他团团围住,听他讲述刘备、关云长、张飞、诸葛亮打仗的故事,他讲的是唾沫飞溅,同学们听的是如醉如痴。

  这使他深深喜欢上了语文课,他的作文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名,可他的数学成绩是一落千丈。他至今还记得,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为他发生的争执:数学老师说他学习特别差,语文老师说他学习特别好,两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

  初中毕业时,正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宣传深入人心的时候,加上新中国成立前舅舅去了美国的海外关系,他没有继续高中学习。毕业回家的同学们都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了,他因为腿有残疾,没有上山下乡。两年后,找人托关系,他被安排到安阳市饮食服务公司照相馆做临时工,工作是在暗房洗照片,4年后转为正式工。

  

  长篇小说写了不敢寄出

  

  “文革”结束后,文化市场开始复苏。爱好文学的一些同学也接二连三从“广阔天地”回城,闲暇时他们在一起探讨文学创作,渐渐都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因为喜欢历史题材,他决定创作一本历史小说。工作之余,他拄着拐杖三番五次到图书馆查找黄巢起义的资料。然后,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夏天光着膀子、忍着蚊子的叮咬,汗流浃背地写作;冬天,穿着厚厚的棉鞋、守着煤火炉,在格子纸上“爬行”。一年的业余时间很快过去,他的小说《九月桂花遍地开》已写了10多万字,但只写到王仙芝在山东潮州起义,和黄巢还没有见面。他感到工程太浩大前途太渺茫了,只好望而却步。

  当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时,他又萌生了创作武侠小说的念头,经过构思,他兴致勃勃、信心十足地开始了武侠小说《银笛书生》的创作,当写到8万字时,他又一次被浩繁的“工程”吓倒了。

  不甘寂寞的他,在投笔一段时间后,在同学和朋友的鼓励下,重振旗鼓,收集资料,耐心创作,花费7年的业余时间终于创作出了自己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月落昼锦堂》,这部小说45万字,描写以北宋三朝宰相、安阳人韩琦生平事迹为主线所发生的历史故事。这部长篇小说去年被《安阳日报》进行了部分连载。

  

  创作电影剧本

  

  “文革”期间,中国的电影除了几个样板戏,就是《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几个黑白片,彩色电影屈指可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一批打破传统观念的彩色电影深深吸引住了郭亚平。

  于是,他对电影剧本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马上收集中国第一代海军——北洋水师在威海全军覆没的历史资料,很快写出了10万字的电影剧本《威海泣血记》,满怀希望将剧本寄给八一电影制片厂,他期待着好消息的来临。不久,他收到了八一厂一位编剧的来信,信中告诉他,八一厂已经拍摄了《甲午风云》,雷同的题材不再考虑拍摄,同时将稿件退还。看完信件,他的心情失落到了极点。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停止创作的欲望,是为了害怕时间长手生,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他继续写出了电影剧本《司马迁》和荆轲刺秦王的《易水寒》,可这两个剧本他没有敢寄出,害怕遭到和《威海泣血记》一样的打击,至今藏在深闺人不知。

  这时,单位个别同事开始了冷嘲热讽:“想当作家不是那么容易的!”“初中毕业还想写电影?”他心里也十分沮丧,下一步怎么办?

  

  发表散文挣稿费糊口

  

  在对长篇小说、电影剧本创作前途渺茫时,安阳市喜爱文学创作的朋友也逐渐减少,使他的作家梦几乎破灭,业余时间他以酒消愁。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第一难,散文第二难,小说属于第三难,但散文属于短平快“产品”,创作“工程”小。一次喝酒时,一位文学朋友建议他进行散文创作。那时正值君子兰在全国被炒得最热时,一盆君子兰最高被炒到几十万元。郭亚平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写下了第一篇散文《君子兰》,这篇1000字的散文很快在青海一家杂志上发表,当收到采用通知单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就是这第一篇散文的发表,极大地调动了他对散文创作的热情,他热情洋溢、心潮澎湃地投入散文创作,每一篇散文的“诞生”都使他产生许多快感,他把作品先后寄给全国各地发表散文的杂志,然后期待着采用通知单的到来。

  然而,好戏没有连台,接下来的一批作品接二连三被退稿,每一封退稿信就像一盆冰冷的水浇在他刚刚燃烧起来的散文创作激情上。

  是自己的文字水平有限?还是自己的创作不得要领?他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一个文学创作函授班的学习。函授班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学习文学创作基础知识、拜读名家作品。同时,一边学习一边创作,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了他的散文题材。

  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是《北方文学》杂志的编辑肖英俊,是肖编辑的一封信鼓励他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来。郭亚平记忆犹新地说:“我从小就看到一位磨刀的人在我们住的地方走街串巷,他吆喝的声音很好听,磨刀的水平也是一流的。街坊邻居都喜欢让他磨刀,其他磨刀人来也不让磨刀,似乎大家达成了一种默契。我就写了一篇《磨刀人》的散文,署名沉浮,寄给《北方文学》杂志,没多长时间,我正在上班洗照片,一个同事拿来了我的一封信,一看是《北方文学》杂志来的,因为害怕还是退稿信,我手发抖地打开信封。谁知道是采用通知单,通知单上还写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沉浮先生,大作已拜读,拟发于明年元月号,望继续赐大作给我们!”

  看完信件,他激动得热泪滚了出来,让他兴奋了一天,因为这是第一次有编辑称他的作品为“大作”,第一次有编辑让他“继续赐大作”,第一次有编辑认可自己的作品,怎么能不兴奋呢?当晚,他邀请朋友到餐馆痛饮,让朋友与他共享最大的快乐。

  从此,郭亚平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有40多篇散文在刊物上发表,一些作品被纯文学杂志转载,很多散文被函授班老师作为范文讲。在工资每个月只有70多元的年代,他每个月的稿费收入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他成了单位最富有的人,冷嘲热讽的话销声匿迹,听到的反而是人们对他的赞许和羡慕的话。

  后来,他被吸纳为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紧接着,被吸纳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实现了自己长期的作家梦想。

  

  接触电视创作电视剧本

  

  正在他满怀激情地投入散文创作时,电视剧愈来愈普及,综合性杂志愈来愈受欢迎,人们对文学作品敬而远之,一批批纯文学杂志或转刊、或停办,他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创作的作品被编辑遗憾地退回。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他失去稿费收入时,国营照相馆走入不景气,每月收入难以养家糊口。看到很多人停薪留职做生意日子过得不错,他也办了停薪留职手续。他举债开办了彩扩、录像租赁门市部,但利润入不敷出,不得不另寻出路。后来,他又开办了副食品加工厂、酒店,都以失败而告终,负债10多万元。采访时郭亚平苦涩地说:“两个月前,我才还了最后一万多元的债务。”

  几年前,他已经下岗,每个月固定收入只有80多元,靠什么养家糊口呢?做生意不是自己的强项,自己的强项还是文学创作。经过朋友介绍,他为一个“有钱人”写自传,辛辛苦苦写了4个月,24万字的自传完成,可那人只给他1500元劳务费。

  就在这时,他被检查出得了结肠癌,一个大手术花费2万多元,使他九死一生,家里生活雪上加霜。但日子还要过,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在朋友的介绍下,他靠给电视台写一些单位的专题片挣钱维持一家人生活。

  2004年,是他事业重大转折的一年。安阳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想拍摄一部历史连续剧找到他,他就以1938年安阳市曲沟镇伪军第一师在八路军策动下起义、把枪口对准日本鬼子为题材,创作了电视剧本《兵变1938》。结果这个剧本被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公司和北京世纪润禾影视传播公司看中,和安阳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了24集。这部电视剧今年先后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很高。可观众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电视剧的创作者竟是一个双腿不能行走的小儿麻痹患者,也不会想到创作者和癌症打过交道。

  《兵变1938》之后,他受一家公司邀请,拖着残疾的双腿,到林州市采访5天,闭门创作半个月,写出了以林州优秀村支书许东仓为题材的电视电影《许东仓》上下集,拍摄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响十分强烈。

  说起电视剧创作,郭亚平说:“这要感谢我在美国的舅舅,应该说是他引我喜欢上了电视剧。”原来,在中美建交不久,长期杳无音信的舅舅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作为第一批回国的美国华侨回来。1981年,在整个安阳市彩色电视屈指可数时,舅舅给他们家买了一台21英寸日立牌电视机。这让郭亚平最早接触了电视剧。“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是《鹊桥仙》,在我从事电影剧本创作时,我就喜欢上了电视剧,心想什么时候我也搞个电视剧出来让大家看。”郭亚平说。

  现在,郭亚平已经学会了使用电脑创作,受北京一家公司的委托,正在创作一部正面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30多集电视剧,由于双方有合同约定,电视剧的内容和名字在播出之前不能向外透露,所以,记者不能写出来。我们期待着郭亚平正在创作的新电视剧早日与大家见面!也期待着他今后创作出更多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也期待着他的创作生涯更加灿烂辉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