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就是想来北大,从小就想。我想跳出原来的人生。”40岁的施经军离开浙江兰溪的老婆孩子,一心来北大当旁听生。
早晨四五点钟,施经军从他租屋的小床上爬起来,看书,待天完全亮起来,出门走向北大。
施经军今年40岁。今年3月,他离开浙江兰溪的家,离开老婆和两个孩子,到北京追逐他的“北大梦”。“从18岁当兵,我开始发表散文和诗歌,一共有十多篇。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小说家。我就是喜欢北大的氛围,所以才来北大旁听。”说起“北大梦”,他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施经军主要听中文系的课,小说方面的更是必听课。
施经军找过三份工作,第一份是一家杂志的主编助理,管吃住却没有薪水。“我很喜欢那份工作,但一点钱都没有,后来撑不住了。”以后又做了几份工作,赚了几千元,却被拖欠薪水。“撑不住了我去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月800元。我老乡质问我来北京到底为什么。是啊,我在老家打工的话,一个月有一千六七百元,何必来北京呢。我来是为了文学理想,不能自己先放弃。”
相关链接:
北大“旁听生”名人
杨沫:在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的创作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生活的影子。
瞿秋白:早年时期曾有一段在北大旁听的日子,旁听过陈独秀、胡适等北大教授的课程。
沈从文:1923年,沈从文报考北大求学,但名落孙山。随后其便开始在北京大学旁听生涯,最终走上创作之路。
据《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