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遗忘的美感
《爱情本命年》
连 载
擦肩而过的心碎
伏山及娘娘庙
做人要有尊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擦肩而过的心碎
聂虹影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7  来源: 郑州日报  
  初秋的夜晚,窗外有淅沥的雨声,燃一盏台灯,靠在床头读张爱玲。一拿起就放不下,一边叹一边看,于是有关张爱玲,有关她的文字,都一起涌出来,像沉寂了很久的海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茫然。

  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半生缘》,从《红玫瑰与白玫瑰》到《倾城之恋》,张爱玲笔下的历史,更多的是文学而非政治。更多的是情感,是世态,是美丽而苍凉的一隅。她描写硝烟战火,写社会腐败,写人性阴暗,都带有一种痛彻心扉的华丽与空洞,那么的苍白无力,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世界——实在而又物质的社会。她以一种独有的凄丽绝俗的意境,将那些人生创痛,潜藏在娓娓叙述中,到处都是才子佳人笑语笙歌,可到处都没有完满,如同胡琴咿咿呀呀地拉过来拉过去,一点一点地绞着心弦,将心中贴恋憧憬的梦都挤轧成失落凄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她不是我能真正懂得的,整个世界在她眼里是一个虚无的大玻璃球。她把球打碎了,所以自己是不虚无的。她却熟悉每一个虚无的玻璃碎片,淡然的,拿给庸凡世人看。

  她的一生,被谁懂过,又被谁疼过?孤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一生去承担。无人能懂,也无人来疼!

  心底里,突然有些惧怕张爱玲,惧怕她把人与人性看得那么通透,惧怕她的文字直抵我心中最温软的部分。但是,又忍不住要看她的文字,忍不住看她如何条分缕析地看透红尘。

  我不知道,她的直白是对人性的讽刺还是对自身心灵伤痛的铭心。“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作为一种人生的常态,对于往事的回忆往往带了一种对于现实无奈的把握,往往意味着从记忆中寻找人生的温暖和诗意,往往意味着在记忆中获得对抗现实悲剧的心灵慰藉。她那份痛彻人生的才气和机智,赋予她的,是一种无法把握自己和现实的异秉。所以,她的文章中常常带有一种不断地往深渊下滑的倾向,又不得不拼命抓住记忆或物质来获得自身意义存在的依据。她的骨子里有一种对自己人生命运无名的苍凉、悲观和虚无,而她点点滴滴的文字又宛如慢慢挥动的无奈而又苍凉的手势。

  不敢再仔细思量了,有些幸福是不能推敲的,有些悲苦是不能明确的,只怕细细推敲之下,得到的只是一场不能承受的苍凉残酷。

  重读她的《爱》,几百字,却把一种称为“爱”的物质书写出来,不是用笔写,而是用灵魂镂空了“爱”字,刻在布满阳光的天空上,透亮透亮的。在近似宿命的个体体悟中,她表达了自身对人间真爱的迷恋和对真爱不可得的无奈,这种迷恋与无奈交织成独特的苍凉与凄美的感悟,而这种苍凉与凄美不只是一个人的,“噢,你也在这里吗?”这种感悟是存在于两个之间,存在于“千万年”天地之间“千万人”之中的。这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境况。睁大眼睛,想看穿文字背后的东西,却看不透。定神,再细细品味,才明白,看到的——是“爱”。

  夜深了,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那种世事苍凉仿佛还停留在翻书的指尖,不知怎样物化地描述,亦不知如何抽丝剥茧地剖析,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窗外雨住了,可我再也走不出一个女人以目光和敏感建构起的世界,那个沉香袅袅,月色朦朦,带点浪漫,带点暧昧,带点凄凉的世界。是“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在幸福中戛然而止的不近情理的梦,是不能多想不敢多想的凄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