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真实的力量
连 载
我只是睡了一觉
《愚昧改变历史》
漫议“文人相×”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漫议“文人相×”
陈鲁民
中原网  日期: 2007-11-28  来源: 郑州日报  
  三国时曹丕曾言“文人相轻,自古亦然”,文人相轻,的确是旧时文人陋习。有不少文人,无论是文章大家,还是无名之辈,都觉得文章是自己的好,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别人的文章不是“臭狗屎”,也是“白开水”。举两个典型,唐代诗人薛能,诗写得很一般,却颇为自负且目中无人,曾骂同时人的诗作是“四方联络尽蛙声”。清代学者王西庄,学术上小有成就,因而狂妄之极,不仅看不起同辈学人,而且轻薄前贤,把前辈大学者一路骂下来。骂汉代刘向是“俗儒”,晋代杜预是“微末小儒”,唐代李延寿“学识浅陋”,宋代蔡沈“茫无定见”,明代焦竑、王应麟为才短位卑……”这种相轻之事太多,举不胜举,不说也罢。

  其实,文人相轻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文人还有相亲、相知、相敬、相补、相助的一面,其中也有不少动人故事。

  文人相亲。李白、杜甫就是文人相亲的千秋楷模,一称诗仙,一称诗圣,一是浪漫主义,一是现实主义,本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却能亲如兄弟,互相推崇,实在难得。都说是一山难容二虎,可李杜却能做诗双峰对峙,为人并驾齐驱,所以传为千古美谈,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文人相知。德国文学家歌德与席勒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一生相知。在歌德眼里,席勒“身上一切都是高傲庄严的,每次我见到他,都觉得他的学识和判断力已前进一步”。而在席勒看来:“我们两人观念中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一致,每个人都能补充另一个人的缺陷。”于是,他们合写《警句》,抨击社会上的市侩习气,开展创作叙事歌谣的友好竞赛,都深受读者欢迎。1794年至1805年,是他们合作最密切的十年,也是创作丰收的十年。

  文人相敬。在一次纪念会议上,郭沫若说:鲁迅把自己当人民的牛,我就是牛尾巴。茅盾接着说:如果你是牛尾巴,我就是尾巴上的毛。其实,鲁郭茅巴老曹,个个都是文坛泰山北斗,还能这样互敬互重,实在让人感动。巴金与冰心的友谊也被传为佳话,他们互敬互重,相知相通,冰心给巴金祝寿说“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则称赞冰心说“你是女性之光,民族骄傲”。

  文人相补。文人多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但也有不少互补共进的。在法国文坛,作家福楼拜与剧作家布耶,就是这样的一对互补性文人。福楼拜的每一篇小说,都先征求布耶的意见,布耶也不客气,既有热情肯定,也有尖锐批评,有时居然能使福楼拜推倒重写;而布耶的每一部新剧,福楼拜都是第一读者,第一观众,给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宝贵意见。在互相切磋共同琢磨的氛围中,两个人都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

  文人相助。马克思与恩格斯,两大思想家,也是两大文人,不仅在思想上互相声援,精神上互相激励,而且在经济上也互相帮助,如果没有恩格斯长达数年的无私援助,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马克思无论如何是坚持不下来的。上世纪30年代,鲁迅热情提携帮助萧红、萧军,使两个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跃而成为知名作家,谱写了一曲大文豪帮助小文人的动人故事。

  如今,社会进步,文化昌明,盛世空前,正是文人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各路文人们也应该博大其胸怀,放开其眼界,宽容同行,放弃偏见,改掉文人相轻、同行相妒的老毛病,换成文人相亲、文人相知、文人相敬、文人相补、文人相助的时代新风,大家携手并进,群策群力,共创文化繁荣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