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百家讲坛这样的平台,任何一位学者“上课”都是偶然,“下课”都是必然。这儿不是高校专题课,你上了,就跑马占地,长期属于你。在百家讲坛,甭管哪位教授,甭管讲得多精彩,一个专题讲完就下课。阎老爷子讲袁崇焕叫“重返讲坛”。这次,百家讲坛安排若干主讲人讲经典。一人一集录完,就意味着除仍接续前边录节目者外,集体下课。电视跟某些男人的心理相似,喜新厌旧。百家讲坛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断从全国挑选新主讲,一轮又一轮新陈代谢。百家讲坛节目也会新旧更迭。
于丹和“之流”分道扬镳,各自打的,或回家,或回影视中心。
我叹道:“我原以为于丹哪方神圣?原来是个小屁孩儿!”
易中天说:“可不就是,皮实着呢!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这话用在小妮子身上靠谱。”
我又叹道:“这小屁孩儿得到的疼爱太多,可别惯坏了!”
易中天说:“那也得看是惯出什么毛病。如果挨骂就请客,我看挺好!”
我说:“她既然好这一口,这回便宜她了。”
易中天老奸巨猾地说:“着什么急,循序渐进嘛!”
我问:“下回……?”
易中天说:“嗯……怎么着也得鲍翅捞饭!”
王立群的多味人生
人们常说“老实人吃亏”,这话不错,老实人经常会因为思虑不周,脑筋转得不够快,处事老实而吃亏。但说到底,最终不吃亏的,还是老实人。因为,老实人有任劳任怨、克己复礼的人生底蕴,往往会靠这底蕴获得不一定逊于灵巧人的成功。
了解王立群的多味人生,我觉得这话是对的。
王立群在河南大学以老实本分出名,踏踏实实上课,带研究生,本本分分做人,不跟人争名争利较长短。结果,整个文科中唯一拿到学校科研大奖的是他。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与人为善,兢兢业业、老老实实讲好自己的专题,对制片人、总策划、编导、其他主讲人,真诚相待,充分尊重。结果,继个性张扬的易中天之后,成为年度主讲的,居然是他。
王立群不是中共党员,不是民主党派,也不是政坛定义的“无党派”,是所谓“布衣”, 所谓“边缘化人物”,除了参加本单位的例行会议和学术会议,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因为在百家讲坛做了年度主讲,河南省委书记跑到家里探望、请到祭黄帝会上致词的,竟然是他。
王立群几十年如一日,枯坐书斋,读书,写书,教书,眼看要以此终老。忽如一夜春风来,乘百家讲坛之风,成了学术明星,成了畅销书作家,日程排得满满,天上飞来飞去,头像上了邮票。人们不禁怀疑:本来最不喜欢出头露面的老夫子,怎么现在到处出头露面的偏偏是他?
王立群是山东人,山东有这样的俗话:“老天爷饿不死傻鸟儿” ,“公道自在人心”。
王立群是如何以“人心”换“公道”、一飞冲天的?
读孟子的夫子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间互相交流的最佳手段是互发短信,我跟百家讲坛其他主讲人打交道,主要通过短信。回短信最快的是王立群和隋丽娟。王立群晚上手机关机,如果他没看到我晚上10点之后发的短信,会在第二天一开手机,马上回信道歉。
我有什么事需要找人商量,常找易中天。易中天聪明过人,点子特多。但易中天经常手机不开机,座机是录音。而找王立群商量,总是电话一打就通,短信一发就回。
2007年因为要搞世界遗产纪念活动,百家讲坛节目组出个新招:请二十位主讲人讲经典。我是年初到北京时知道这事的。百家讲坛通知我准备一集“我读经典”,我就琢磨我讲什么内容?我把初步想法发给张长虹,长虹告诉我:王立群老师已经给我们讲了一堂,我们觉得结合个人经历讲经典,这个思路很好。
我回到济南,摸起电话找王立群,我对他说:听说讲经典得结合个人经历?你和易大佬都曾上山下乡,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本人属“温室里的花朵”,“文革”前就大学毕业。如果要我讲经典,只能讲学习啦。只能讲讲跟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还有大家名家打交道的事儿,要不,我讲讲《论语》“学而”的事儿?
王立群立即说:“马姐”的经历正是“马姐”的财富。你这样的经历是别人没有的。肯定能讲出味儿来!你讲你和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打交道的事儿,这些事很新鲜,观众肯定乐意听!你就讲《论语》讲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