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王基笑同志辞世一周年了。这位热爱人民并对人民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音乐界享有崇高声誉、被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始终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和怀念,永远活在喜爱他的观众心中。而他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待人的热情诚恳,执著的事业追求、精深的艺术造诣、累累的专业成果,一件件、一桩桩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些曾长期与他共事的同行心中。
1969年春,河南省文艺界迎来了一大批来自北京、西安、天津等地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我们夫妇俩被安排到省豫剧团音乐创作组工作,基笑老师是组长。他高兴地拿出了他写给省委宣传部、文化局的要人报告给我们看,并语重心长地说:“豫剧是有观众影响的大剧种,音乐又好听,钻进去就会入迷的。”在讲述自己从部队到地方的生活经历时,他那动情的音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可能就是我们两个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生能够坚持在豫剧界工作到退休的外动力吧。
他在给我们讲述关于学习豫剧传统唱腔和河南民间音乐时,强调先要学习讲好河南话,掌握好河南语言的特色。他说要向梁思晖学习,广东人搞豫剧不容易,梁思晖是戏剧界最早的大学生,对豫剧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有成绩,更不容易。在基笑老师和音乐组其他老师们的具体帮助、指点下,我俩深入参与到创作每一部新剧目的具体实践中,从读剧本、分角色、对台词、写唱腔、搞配器、练乐、生活排练、对调、响排、连排、三结合、彩排到正式演出,每一环节都使我俩获得了艺术的积累。基笑特别强调为了搞好场景音乐的准确性,为了使唱腔的配器获得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一定要到演员的排练现场,学习导演对整出戏的全局把握和对人物情感、剧情细节的具体处理和节奏要求。当我们的工作逐渐得到了团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肯定、赞扬后,基笑老师就及时鼓励并又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在参加创作和移植“样板戏”工作中,基笑是集体创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执笔者,大家分工把关,各负其责,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民主而富有朝气。在通唱每一部戏时,他充分调动大家的情绪,充分听取每一位创作者的具体意见,我们从配器的角度提出的建议他也都能认真叫大家分析、讨论并吸取。那一时期愉快的创作、和谐的氛围,使我们至今不能忘怀。基笑老师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创作才能、组织才能、领导才能一直感染着我们,他那激情的表露、理性的思考,都建立在雄厚谙熟的传统音乐基础之上。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与他一起合作过的日日夜夜,不会忘记他在排练场上、重大音乐活动中的动人风采。记得由他组织领导创作参加全国杂技比赛节目的音乐时,他用河南二夹弦音乐素材写的顶碗音乐在排练现场即赢得全体演职员的喝彩;记得在创作排练《刘胡兰》时,他多次泪洒排练现场;记得在洛阳组织全国性的戏曲音乐研讨会上,他忙而不乱、思维敏捷,他对全国戏曲音乐建设性的发言,使到会者振奋,而获得赞誉;记得在组织艺术集成志书编辑部时,他到处筹资、四处奔波、呕心沥血。
基笑老师是东北人,他为音乐事业奋斗了终生,在豫剧音乐的建设上闯出了一条路,带起了一帮人,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好作品。他在豫剧音乐改革、创作方面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一大批当代豫剧艺术经典的产生,他所领导的豫剧音乐变革与发展,在新中国戏曲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基笑同志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