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合川地区本年度最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一家公司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招聘告示上只有一个职位——高尔夫球童,招30人,只限女性,学历要求高中以上。短短时间内已有上百名女大学生前来排队竞聘。(12月1日《重庆时报》)
职业本无贵贱,然而看到招聘高尔夫球童还设定如此苛刻的条件,又有上百名女大学生报名,笔者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就业压力增大导致从业门槛抬高,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美国飞机乘务员中,大叔大婶者大有人在,甚至有70岁的“老空姐”诺玛希普。而我国空姐这一职业对年龄、身高、学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几大航空公司的空姐海选几近“选美”。
上世纪80年代高尔夫运动首次引入国内,当时,球童多由来自农村的小青年担任。如今某些球场将招聘条件定得越来越高,这是人才高消费、学历高消费的社会环境及思维方式在暗中作怪——表面上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剩,使得用人单位更加挑剔,招聘条件水涨船高。
高尔夫球童招聘抢手的表象背后折射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之窘。专门向女大学生伸来的就业橄榄枝,并不意味完全的绿色,或许,它还带着些许傲慢和偏见。黑龙江省妇联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曾因性别原因遭用人单位拒绝,其中遭拒绝3次以上的占72%,4~10次的占22%,11次以上的占6%。在如此就业环境下,我们不难理解上百名女大学生竞聘高尔夫球童的无奈。
性别歧视和人才高消费不只透支了社会的人才储备,更在磨损和侵蚀年青一代的成才观,耗散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连学历要求不高的球童职业也成了高学历女性的就业竞争独木桥,百名女大学生竞聘高尔夫球童的现实隐喻,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打造就业公平的法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她们开启更多绿色通道。 张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