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3  4  
PDF 版
惠济区群防群治营造平安社会
503个探头进社区
从信息流到产业化的嬗变
守住电动车 候了18天
为下岗者再就业牵线搭桥
买个电瓶乐开花 便宜 壳子里面装满沙 缺德
三维楼宇网站服务投资者
一口痰引发一场纠纷
“四防”宣传 走进都市村庄
5年筹资235万 社区旧貌换新颜
40户特困居民搬新居
图片新闻
打工妹要回工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从信息流到产业化的嬗变
——二七区服装业的发展轨迹 ■本报记者 安群英 通讯员 阚安生 王天朗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12-06  来源: 郑州日报  
  从卖服装到帮人加工服装,再到生产自己的品牌服装,二七区的一批“老板”依靠信息化演变成为产业化的“老总”,不仅让郑州火车站商圈服装批发市场红红火火辐射中西部地区,还为10万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大行业。

  从个体户到企业家

  43岁的赵孙立是郑州娅丽达公司的老总。1982年在改革大潮中毅然辞职下海,先从在敦睦路销售义乌的纽扣、拉链、缝纫机线等小商品开始干起,到1990年成为拥有100多万资金的成功商人。

  1992年他投资100万元购置了三台电脑绣花机,开办了郑州市第一家电脑绣花厂,专为别人加工服装,2000年7月4日正式拿到自己注册的“娅丽达”证书,开始品牌生产。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员工近千人,品牌服装专卖店500余家,销售专柜200多个,企业资产6000多万元,年产女裤360多万条,年产值超亿元。

  在二七区,像赵孙立这样从“老板”到“老总”的企业家已有400多人,拥有自己本土品牌“娅丽达”、“纽伦”、“逸阳”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年产各类服装8500多万件(套),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销售额超10亿元。

  从信息流到产业化

  二七区的服装业发展,没有囿于传统的产品研发到市场开发过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凭借市场销售信息,捕捉到产品优劣、市场需求信息而生产产品,再通过成熟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又被称之为从信息流到产业化的现代工业模式。

  二七区地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会处,这种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造就了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商品集散属性。交通优势催生了商品的集散流通,一大批服装、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

  从1994年的敦睦路服装批发中心的开业,到如今遍布火车站商圈的几十个服装批发市场,万余个专营专卖店,郑州的服装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全国服装市场销售的风向标,而且还结束了中原地区只卖外地服装的历史,培育出了自己本土的知名品牌,更孕育出了自己的服装产业。

  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园区

  服装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纺织业的终端。它以投资小、见效快,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市场前景广阔,易于发展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的石狮、广东的广州,这个产业被南方人率先看好而发展起来。到了10年后,浙江温州人通过为别人生产加工服装用的纽扣、拉链等小商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形成服装行业南方一统天下的格局。

  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的需要,南方服装业逐渐北移,中原地区成为承接这一产业的最好基地。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不仅市场消费需求巨大,而且还劳动力充足,报酬低廉,这些特点决定了郑州有条件成为服装消费、服装生产的最大基地。纵观二七区的服装业发展,绝大多数是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干起,少则七八台机器,为人代加工,多则上百台机器贴牌生产。

  市场经济就企业而言,实际上也是品牌、规模、产量的竞争,家庭小作坊迟早要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二七区在继“温州服装村”之后,2007年7月26日开建了第一个服装工业园区。它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运输多种功能为一体,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现代化标准设计、统一标准厂房,预计服装产量可达7000多万件(套),产值在15亿元以上,直接安排就业岗位1.5万人,该园区已被列入河南省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成为河南省服装工业三大基地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