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海霞亮相《新闻联播》
万场数字电影明年进百城
“国家宝藏” 邀您亲密接触
农村图书室建设开出直通车
《投名状》 在京首映
博物院里探“国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博物院里探“国宝”

中原网  日期: 2007-12-07  来源: 郑州日报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大晟钟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四羊方尊
  ▲突目铜面具
 

  四羊方尊、金缕玉衣、秦始皇兵马俑、三星堆神秘的突目铜面具、虢季子白盘、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百余件国宝级文物今日与您相约在河南博物院“国家宝藏”特展。

  据介绍,此次展览有三个特点:一是品级高,百余件文物全都是一级品,是国内的珍贵文物;二是价值高,件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三是文化内涵丰富,件件文物都精彩,个个有故事。在此,记者带您欣赏其中部分精品——

  ●《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张择端绘,绢本,纵28.5厘米、横28.6厘米。1958年天津博物馆征集。

  金明池是北宋都城汴梁西郊的著名御园——琼林苑的一部分,太平兴国年间(976-981年),宋太宗下令开凿金明池,导入金水河水,每年由皇帝赐令士大夫、庶民在此共赏龙舟争标。《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正是金明池龙舟争标的场景。

  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大晟钟

  此次展出的5件大晟钟均出于北宋(960—1127年)时期。其中故宫博物院3件、辽宁省博物馆1件、开封博物馆1件。

  大晟钟原为宋徽宗时期“大晟”新乐中的编钟。宋徽宗有感于当时全国音律不齐的现状,命工匠铸成几十套“大晟钟”,每套钟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发送全国各个州府,作为标准音律定音,统一了音高。这些大晟钟的基准音高全都是C大调的1音。据调查目前至少有25件大晟钟实物散存于海内外。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1978年在我省临汝县(现汝州市)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个瓮用夹砂红陶制成,瓮的外壁画着一幅神秘的《鹳鱼石斧图》。画的左边绘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鹳,眼大身壮,长喙短尾高脚,口衔一条大鱼。彩陶瓮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用鹳口衔鱼的题材正是为了表现本族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

  《鹳鱼石斧图》是一件罕见的史前绘画珍品,堪称最古老的国画,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羊方尊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58.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尊是古代专门用来盛酒的东西。此四羊方尊是1937年湖南省宁乡县龙泉村村民姜景舒兄弟锄地时挖出的“宝贝”,曾在日军的空袭中碎成了20多块。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后来修复。1959年,四羊方尊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展出,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四羊方尊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它的精美。集中了绘画、浮雕、圆雕等多种成型技巧,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四羊方尊中的羊头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的图腾崇拜。

  ●突目铜面具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通高85.4厘米、宽7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86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上千件珍贵文物。这件突目铜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竟呈圆柱状向前突出达9厘米,称为“纵目”,据考证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此地直到近代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据分析,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他的后人在塑造蚕丛神像时,抓住了这一特点并进一步“神化”。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