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初中时用一半时间做“农民工”。高中一年级,休学一年,代父尽孝,回到山东故乡照顾祖父,做了一年农民。扑下身子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十六岁的少年,深夜扛着“三八大盖”步枪,揣着从来不上膛的一粒子弹护秋……
这些经历越加让王立群感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回到学校,他就急切地扑进知识的海洋,争分夺秒地学,头悬梁锥刺骨地学。
1965年,王立群高中毕业考试,几门理科主课:平面解析几何、代数、物理、化学、俄语,全部100分。
接下来就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人生最重要的关口,高考。
时隔七年,小学毕业被打入另册的命运影影绰绰向王立群招手。
毕业前夕,学校把毕业生招来开会,规定每个考生报考志愿的类别:
某同学可以报考绝密专业;
某同学可以报考机密专业;
王立群可以报考一般专业。
王立群不论文理,所有功课平均分达到97分,几门主课总是考100分。他品学兼优,高一做班长,高二做校团委委员,高三做学生会主席。可是,这一切的一切,一概没用。他只能报一般专业。
爷爷的家庭成分又对孙子的前途起决定性作用!
一般专业就一般专业吧,王立群报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打算将来做建筑工程师。搞建筑,总不能算是绝密,算是机密吧?学习成绩总能起点儿作用吧?
王立群以为自己这个理想是能够实现的,他高考发挥正常,根据教师测算,他的考分名列前茅。即便清华大学在河南招一名建筑系学生,也应该是他。
高考发榜了。
发通知的学校从高向低,王立群的心一次又一次下沉,下沉,再下沉……
他报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全部发榜了,王立群没接到任何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
一位比王立群少考三十分的同学接到河南某学院的录取通知时,王立群彻底死了心:他又落榜了。
王立群怎么也没想到,时间过去了七年,爷爷那几亩地怎么还这么重要,这么要命啊?!
高考落榜的学生一般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就业,或者复习一年再考。王立群及父母很清醒,王立群不管怎么复习,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都改变不了他明年再次落榜的命运。对王立群来说,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已经被打入另册,他在娘肚子里时,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王立群放弃了“复读”。到一家国有企业大厂应聘教师。
这家国营大厂有两个学校,一个技工学校,一个小学。王立群去应试技工学校。考官是两位临时抽出来代课的工程师。他们希望赶快招到新教师,好推掉他们的代课任务。两位工程师,一个手里拿本高中《平面三角》,一个手里拿本高中《平面解析几何》,非常认真、严肃地考王立群。
因为此前无数次复习记忆,王立群能把这两本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所有定义、公式,甚至节后的习题及答案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位工程师对王立群口试了整整一个下午,很满意。
王立群马上被录用,要他在技工学校教数学。
一个月后,备好《平面三角》课准备上台的王立群被校长喊去,不做任何解释,通知他:你的工作变了,到厂里的小学教书去。
事后王立群知道:他的工作变动是因为有位主管厂长认为,一个高中生怎能教相当于高中的技工学校?
王立群昏头昏脑来到小学,眼前是一片红领巾,他还没回过神来,脖子上已经系上“红旗的一角”。
王立群被任命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一干就是七年。
王立群在小学教了七年书,从一年级教到八年级,他教语文、数学、珠算、大字、自然,他曾在接到学校的任务后,一周内学会拉手风琴,教音乐。
一个随时可能被解聘的合同工,只能领导指到哪,自己打到哪,需要教什么课,就备什么课。
王立群是个“苦练型”人物,他在社会上立足,不是跟时代斗,跟他人斗,而是跟自己斗,苦苦地斗。历练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历练自己适应这个环境,历练自己在逆境中生存。他不靠取巧,靠实干,不靠语言,靠行动。
王立群自己说:
“人生挫折是常有之事,人的一生要学会在挫折中磨砺自己。”
“打破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是使自己足够强大起来。”
王立群做梦都想读书,时隔十二年,读书机会来了,然而又和他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