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翰墨精神
爱情本命年
又到年底
百家讲坛
《西迁浙大》
历经沧桑的郑州商埠
华中路的由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百家讲坛

中原网  日期: 2007-12-11  来源: 郑州日报  
  埋头苦干的王立群在河南大学成人物了。

  全校发科研大奖,文科只有一位,王立群。

  王立群还没上百家讲坛,就已是拿津贴不考评的教授。

  王立群体味到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高等学校,教授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他开选修课的内容,王立群开的主要选修课有:《文选》研究、《史记》研究。

  我的授业恩师、语言学家殷孟伦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教书三年成白丁”。什么意思?如果做教师的总教同一门课,但是对这门学问不做深入研究,你这个教师,就完蛋了,成白丁了。

  王立群教《史记》几十遍。是不是成了“白丁”了?大概不是。他有研究《史记》的著作。而教几十遍的课对于一位教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的结果,是王立群给百家讲坛前来“海选”的解如光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能脱稿演讲、口若悬河、条理清晰、分析人物和事件生动精彩。最终,一堂“鸿门宴”把王立群送上百家讲坛。

  王立群体味到了什么叫“天道酬勤”。

  高等学校讲究门户观念:你是重点大学的,我是非重点大学的;你是名牌大学的,我是普通大学的;你是部属大学的,我是省属大学的......壁垒森严,等级分明。但是,到了百家讲坛,你是哪一级学校的,已经不再重要。甚至你是哪级职称,也都不再重要。纪连海不就是来自中学?最主要的是:你的选题是不是百家讲坛需要的?你的学术素养、你的演讲水平、你在观众跟前的亲和力,能不能为传统文化走向大众服务?能不能提高百家讲坛的收视率?

  当初到河南大学“海选”的是解如光、魏学来、郭巧红。手里捧的是制片人万卫选主讲人的“三大要素”尚方剑:口头表达、学术修养、亲和力。王立群靠他已经在河南大学讲过六七十遍的《鸿门宴》打动了这三个人。王立群自己形容:他讲《鸿门宴》,闭着眼也能讲,关了灯也能把原文一段一段背下来。

  王立群的讲述恰好跟万卫对主讲人的要求吻合。

  河南省属高校的王立群居然上了央视百家讲坛!

  王立群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他成了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他成了出版商互相争夺的对象;

  他成了这讲座那讲座青睐的对象;

  他成了“群众”追捧的对象;

  他成了省委书记点名参祭黄帝陵的对象。

  王立群体味到六十岁老男人也可以有“花样年华”。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开讲《史记》始于2007年1月6日。不到一个月,马上有书商跟风推出两本关于《史记》的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书的作者不是王立群,而是一位自称跟王立群同事的人。

  3月24日阎崇年来济南,新华书店在酒店请客。阎老师对我说:“有个人,说他是搞《史记》的,跟王立群一个教研室,也搞了几十年。还是王立群的好朋友。现在他出了本书谈《史记》。”

  阎夫人是聪明人,她说:“实际上是:王立群在电视台讲《史记》,那个人在下边卖书。”

  世界上常有这种“秃子跟着月亮走”的聪明人,眼明手快地抓住先机。

  世界上的事,常常如此。你埋头苦干,往往不如别人巧干会干。

  我发短信把阎老师的话告诉王立群,王立群马上回:“我和他有一面之识。”

  “那个人还说他是《史记》研究会会长。”阎崇年又说。

  阎老师是个头脑清醒,处事老辣的老学者。他对社会人生常有入木三分的观察和判断,然后做巧妙机智的应对。而且,阎老师考虑问题全面,与人为善。我在跟阎老师接触过程中获益良多。

  我把阎崇年的话告诉王立群,王立群回:“胡扯!他与史记研究会毫无联系。不择手段,借我炒他。”

  对这样的事,王立群有什么办法?王立群啥办法也没有。找那位仁兄较真?可能得到这样的回答:你讲你的课,我卖我的书,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如何宣传我的书,你管得着吗?焉知我的书就不如你的书?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走红之后,都有个面对记者的问题。易中天是有名的“铁壁铜墙”,于丹是出名的“滴水不漏”,阎崇年是众所周知的“成熟老练”。俗话说:挑柿子专捡软的捏。老实本分的王立群成了一些小报重点攻占的新闻话题。甚至,没有话题,他们也能造个话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