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惠济区杜庄村,49岁的村民王长岭向记者介绍他在村里上小学时的情况:“我上学是在60年代,那时候村里的小学设在村口大庙里,大殿就是我们的教室,村民们从家里搬来各家的板凳桌子,拼凑成课桌……”
“此后不久,由于‘破四旧’,村里的庙被拆,我们就搬到小庙对面的几间瓦房里,后来在这几间瓦房的基础上,才建立起了现在这所小学。”在王长岭所指的小庙原址对面,一个小院门前挂着“惠济区杜庄村小学”的牌子。
走进校门,左手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上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这座两层楼是70年代建的,虽然村里多次维修,经常漏雨,后面的几座平房与这座楼同年代建成,其中的一间屋顶出现裂缝,已经不能在里面上课了。”记者注意到,占地约10亩的小学操场是黄土地,正在跳绳的孩子们脚下荡起阵阵尘土。校长王晓慧指着楼后面几间平房说,“从小庙到现在的小学,是村里小学的第二次变迁。”
在村南头的一片工地上,一座五层高的教学楼已具雏形。“这座新的教学楼是新学校的一部分,过完春节,孩子们就能来这里上课了,明年年底前,投资2300万、占地50亩的示范小学将全部完工,校园内配备塑胶操场、室内体育馆、学生餐厅、幼儿园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学校建成后将成为郑州北部设施最先进的小学。”村支部书记沈百宝指着新小学建筑效果图告诉记者,“第三次变迁后的杜庄小学,将成为全村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