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立 通讯员 连敬春)又有16位五保老人搬进敬老院,40户特困无房户住上新居,13位残疾人士收到创业资金……在惠济区采访,记者和以上对象一样,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今年,该区投入54%的财力用于温暖民心的民心工程。
危房救助温暖特困户
51岁的高小东夫妇都患残疾,行动不便,责任田不得不租给别人耕种,家中三间瓦房年久漏雨,仅靠他开三轮拉人养家。今年12月5日,他搬入了60平方米的新居,近3万元建房资金由区、镇政府承担。这要得益于该区9月4日启动的危房救助帮建工作,投资近百万元,对95户无建房能力的部分先行救助,首批40户特困无房户现已全部搬进了新居。该区负责人表示,明年将全部消除农村特困户无房现象。
集中供养温暖五保老人
12月7日,对于今年74岁、视力残疾的保合寨村朱仲铭老人是个难忘的日子。当天,他被安排入住辖区敬老院,住上有暖气的标准间,每天饭菜不重样,衣服有人洗,切实过上了衣食无忧的老年生活。在解决农村五保户供养方面,该区今年一期投资50万元新建了大河路敬老院,使全区镇级敬老院达到5家,村办老年公寓1家,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600元以上。
就业计划温暖失地农民
蒋芳芳是惠济桥村的普通农民,前几年郑州市实施防风护沙工程,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防护林,家庭人均耕地不足二分,以往靠种植蔬菜为主要来源的她,收入明显下降。她通过该区不久前的送岗位到家门口招聘现场会,到离家不远的食品厂上班,月工资拿到600多元,解决了生计问题。作为区政府2007年向全区群众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今年该区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区就业培训中心,免费培训农民8期,计200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3200人。
医疗保障温暖参保群众
谢学海是保合寨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65岁的他见证了村卫生所的变迁。几十年来,诊所都是几间瓦房,阴暗潮湿,设备简单。今年下半年,该区筹资6万多元,对该村卫生所进行升级达标改造,购置输液床椅、空调、储药柜等,全新配置就医设备,搬进了新诊所。改善医疗基础条件,是该区今年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新建、扩建花园口卫生院和区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
基本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5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投资近千万元建成全市第一家区图书馆、文化馆……截至10月底,该区用于贫困救助、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财政支出达到1.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