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0年左右,孙叔敖当了楚国的令尹(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一拨一拨来祝贺。最后赶来的是一个老人,他戴着白色的丧帽,穿着麻布做的丧衣,显然是吊丧。孙叔敖穿戴整齐,很有礼貌地出来见他,说:“楚王不了解我的平庸,让我坐到了这个挨众人骂的位子上。大家都来祝贺,可您却‘另类’地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教诲我吧?”老人说:“是有几句忠告:处贵而骄,百姓就会离开他;位高而擅,国君就会厌恶他;禄厚而贪,祸患就会瞄上他。”孙叔敖向老人再拜,说:“我会把您的话记在心里,但还想进一步听听您的意见。”老人又说:“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取。您谨守这三条,就一定能够把楚国治理好。”(《说苑·敬慎》)
孙叔敖升了大官,在一片祝贺的称颂声中,却有这么一位不合时宜的老人前来吊丧聒噪,这也太大煞风景了吧?可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两个人物真是太奇特了:先看这个老人,颇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到相府门前搞恶作剧;再看那个新相,竟是自始至终,以礼待之,洗耳恭听,虚心求教。俗话说,宰相肚里渡舟船。正是孙叔敖的至诚感动了老人,才使老人摒弃成见,教给他了一套真正的“为官之道”。试想那个孙叔敖,如果换一种态度,一声令下,把老人抓起来杀了,当下就会大长“本相”的威风,但那样不仅老人不会送他“官箴”,而且也失去了民心!可谓杀了一个老人,也“杀”了自己!
话再说回来,孙叔敖可敬,老人也可敬。在别人升官时,尤其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时,居然敢来做吊,按一般人的理解,真乃找死,这样的舍生忘死之忠义者哪里去找?
读这篇文章,我简直不敢相信,古代居然会有这样的人和事!本来该盛气凌人的官员,在这里却是那样谦和;本来该小心翼翼的百姓,却倒摆出了一副教训人的架势。我揉揉眼睛,这不会是在当代民主共和的体制下吧?确实,官员和人民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孙叔敖,还有那位可敬的老人,为我们做出了回答。看那孙叔敖,对老人俯首帖耳,小心伺候,真乃是公仆;而老人,对官长目不斜视,不卑不亢,俨然是主人。我想,我们的官民关系,不说前进,就是倒退26个世纪,一如此情此景,那恐怕就真的是和谐社会了!
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相。在他治楚期间,施教导民,宽赋简政,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又重视商业流通,使楚国代替齐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故而司马迁对他赞誉有加。孙叔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除了他自己的素质外,恐怕那位老人也有一份功劳。孙叔敖正是牢记了老人送他的“官箴”并付诸实际才取得了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人之言,以及孙叔敖对待老人那种谦卑的态度,不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具有现实意义。我想,如果我们的公务员,包括各级官员,如果能够牢记使命,一是尊重人民,广开言路,善待批评乃至“诽谤”,二是谨记“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取”这三句话,就一定能够带领全体人民把一个当前还比较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