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走进开封SOS儿童村
“南郭先生”如何现身校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南郭先生”如何现身校园

中原网  日期: 2007-12-20  来源: 郑州日报  
  某学校附近的替考广告
  日前,一些寻找考研替考的小广告再度出现在济南一些大学的校园内。
  今年高校开学后,山东各高校采取考试、调查、面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新生身份核查。近日,部分高校清查结束,山东经济学院清退2名假大学生,山东交通学院清退8名假大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在高考时弄虚作假甚至冒名顶替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高校都发现了假冒大学生。这些“南郭先生”是怎样突破重重关口混进高校的?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这种作假行为,还高考一片公平公正的净土?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高校里的“打假风暴”

  

  早在去年,山东省教育厅就发出通知,要求高校严查高考新生入学资格,并在入学两周内进行统一命题入学文化课考试。今年,山东省教育厅再次下发对高校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的通知,而且审查方式更加严格,要求各高校进行学生个人信息核查、面试、文化课复试,仍然无法确认的,要调阅考生高考试卷和学生本人的笔迹进行核对。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按照教育厅的部署开学后对全校4000多名新生进行了入学复查,在复查考试过程中还增加了“面试”环节,对每个进入考场的学生都当场与电子档案中的照片进行核对。复查以后,确定了200人为调查对象,后来又进一步缩小范围到20人,经过深入排查,目标最后锁定在两名学生身上。这两人首先是本人与电子档案照片不符,另外入学复查成绩与高考成绩有较大出入:一名学生英语和数学高考成绩分别为138分和123分,入学复查成绩分别只有69分和38分;另一名学生英语和数学高考成绩分别为117分和106分,复查成绩分别为52分和30分。为慎重起见,学校又与考生所在地的招生主管部门联系,并调取了部分学生的笔迹,最终这两名学生被确定为假大学生。当面谈后,这两名学生默认了自己冒名顶替上学的行为,目前两人都已被清退回家。

  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处娄处长向记者介绍说,学校每年都针对新生进行文化课、体检、相貌体征复查,发现有的学生与照片不相符,文化课成绩与高考成绩不相符,再进行重点复查,逐一核实。今年,该校按照考生电子档案上的照片,在每位考生的录取通知书上都印制了其本人的照片,这种做法把一部分想冒名顶替者拒之门外。“但是仍然有部分胆大的冒名顶替者混进了学校。”他介绍说,开学以后,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核查工作,实行通知书、准考证、电子档案、身份证、户籍迁移证明与新生本人“六对照”,组织了新生考试,最终从4500多名新生中清查出8名假大学生。

  近几年,假冒大学生不仅山东的高校有,其他省市的高校也查处过。从山东高校查处的情况看,这些假冒大学生不仅有山东生源,也有全国其他省市的生源。从2001年至今,仅山东经济学院就通过新生复查清退假冒大学生60余名。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处娄处长表示,学校每年都坚持清查假大学生工作,每年都有被清退的假冒大学生,到现在为止,清退工作还没有出现“冤案”,所有被清退的学生都默认了他们的错误行为。据校方称,用这种方式打假多年“只有漏网的,没有打错的。”

  

  “南郭先生”如何混进校园?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学校清退的这两名假冒大学生,一名来自外省,一名是省内生源。发现的问题是来上学的与参加高考的不是同一人,至于是高考报名时冒名顶替,还是报名以后又更改了个人信息,或者是购买了录取通知书,因为可以作假的环节很多,学校也没有调查清楚。

  据部分高校介绍,在新生报到现场,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比对新生本人与录取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和电子档案中的信息。有的学生照片和本人明显不符,会被当场识出。但是由于报到当天,学生多,老师少,难以保证全部核实准确;而且有的造假水平很高,比如有的通过技术手段将造假者与替考者的照片进行合成,仅从照片上难以辨别真假,给学校打假带来很大难度。

  据山东部分高校介绍,被清退的假冒大学生主要有两种作假手段,一是购买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上学。因为每年都有学生对录取学校不满意而放弃上学机会,造假者拿着买来的入学通知书,制作假准考证、身份证,神通广大的甚至连档案、户口等个人信息也更改过来,冒用他人的名字走进大学校门,从此更名改姓开始一个“全新”的人生。据了解,山东交通学院清退的8名假学生,几乎都是冒名顶替入学的。

  二是找人替考,这种做法不用更改个人档案和户口,只需要造一张假身份证,身份证上是造假者的名字、替考者的照片。高考报名、考试都由替考者出场,最终使造假者“考”上大学。据知情人士介绍说,这种手段只需要闯过报名一个环节,因为相对好操作一些,近年来发现的几起高考舞弊事件都是采用这种手段。

  这位知情人介绍说,目前高考报名的管理十分严格,必须本人拿原始证件到县级招办报名,所在高中的老师进行组织,报名的同时由县招办为个人建立电子档案,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发生偷梁换柱的情况。但是,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替考者闯过报名关,就“万事大吉”了。

  

  打假不能让高校唱“独角戏”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人对高校打假表示赞同。山东经济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对记者说,刚听说这件事感到很震惊,这对于一些只差几分没考上大学生人来说,太不公平了。高校应该把他们清除出去,只有全社会都形成痛打之势,才能维护高考的公平与公正。

  山东许多高校为了打假这件正义的事情,花费了大量人力,而且还要付出收入减少的代价。清退一名大学生,就会减少包括学费、财政拨款在内的收入6000多元,还会浪费当年的招生指标,对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山东经济学院招生办副主任郭桂媛说,学校从2001年开始打假,当年清退15名假冒大学生,第二年清退12人,近两年呈下降趋势,去年查出4人,今年查出2人。学校“高调”打假,对社会上造假者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但是,高校查出假冒大学生后只能“一退了之”,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只能自扫门前雪,不可能从根本上制止高考作假的行为。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高考是目前我国组织最为严格、社会公信力最高的一场考试。高考报名、考试、录取、报到等每个环节都有十分严密的程序,但是仍然挡不住造假舞弊行为,这说明涉及高考的部分环节仍然存在漏洞,监管措施仍不严格。在整个学生考录过程中,涉及学生所在高中、县级招办、户籍身份证管理等多个部门,只要一个部门把关或者监管不严,就会给造假者留下漏洞。

  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只是高校单方面打假,毕竟孤掌难鸣,参与造假的各个环节没有人被查处,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过小,显然还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这也是学校年年打假,假冒大学生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

  部分接受采访的教育界人士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是危害教育公平的一个毒瘤,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不仅是维护高考公平的需要,更是对社会公平的推动与促进。除了倡导高校打假以外,当前更迫切的是需要将查处封堵造假者的关口前移,把住每个一关口,严肃追究参与造假者的责任,同时从制度上、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杜绝人为操作的空间。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