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3  
PDF 版
长城感怀
图片说明
施蛰存与鲁迅的书单
货币战争
唐小虎的理想
图片说明
爱情本命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长城感怀
韩振远
中原网  日期: 2007-12-23  来源: 郑州日报  
  在国人的心中,长城如同脊梁一样,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说起长城,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北京八达岭、慕田峪上那峻拔庄严,如同国徽般的长城,因为那里的长城最具象征意义,登上去,中国沉甸甸的历史,秦时明月、汉时关、唐宗、宋祖,会一齐涌入心头,让人顿生万丈豪情。

  中国古代建筑物中,长城可能是名头最响亮,也是唯一能给人以精神激励的古建筑,当面对国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时,每个人都会热血沸腾。长城实际是全中国人的共同图腾,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长城又是一座防御工事,透着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用砖石泥土筑起一道高大的墙,挡住外来民族的侵扰,就可以在墙内过上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只有农耕民族才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因而有人说:长城是中国先人最公开的心理。

  几千年来,伴随着长城的却往往是刀光剑影,烽火硝烟,鼓角争鸣。长城并没能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牧马,更没能阻止一个个王朝的灭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一个个游牧民族的铁骑还是高扬弯刀,冲过长城,杀向内地。因而,长城从修成的那天起,就见证着中国历史,充满着悲壮与惨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长城又是一道分界线,人为地把中国分成墙内墙外两部分,墙内的是农耕民族,墙外的是游牧民族,墙外的逐水草而居,墙内的垦耕而食,安居乐业,这本是帝王们修长城的初衷。最终的结果却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融为一体,丝竹与胡笳汇成一曲。

  自从进入封建社会,历代的帝王们都在用各种方式修筑长城,在冷兵器时代,一道蜿蜒万里的高墙,足以让帝王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按照时代分,万里长城可分为: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南北朝长城、隋唐长城、明清长城。通常所说的长城,指的是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大海之滨,到沙漠深处,迤逦万里的明代长城。

  长城既为防御工事,所抗御就不会只有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除了大一统的王朝,战乱频繁的年代还存在着许多地方性割据政权,因而,除了修筑在边陲的万里长城,内地还有许多条长城,如河南有魏长城,湖北有楚长城。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除了那些因为战乱而顾不得修长城的短命王朝外,只有宋、元两代帝王没有把抗御外敌的希望寄托在长城上。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宋王朝还没建立,横亘着多半条长城的燕云十六州,就被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元王朝的统治者本身就是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占据着包括长城内外的大片疆土。

  几年来在各地游走,我见到最多的还是蜿蜒在梁峁之上的明代长城,比如:河曲县境内黄河岸边的明代内长城,代县雁门关上的猴儿岭长城,右玉县杀虎口耸立在高山之巅的外长城,还有陕西榆林城外那被黄沙半掩的长城。这些地方的长城,有的已破败不堪,有的已成为残垣断壁,有的则已成为遗迹,但只要站在长城脚下,就会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扑面而来,仰之弥高。

  从秦汉至南北朝的几百年间,山西一直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较为激烈的地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这里你进我退,此消彼长。这里的长城与其他地方的长城一样,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与祖国各地的长城连成一体,共同谱写出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