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 赖少芬 郑天虹)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Ⅰ号”,22日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记者在现场看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整体出水后的“南海Ⅰ号”沉箱经过加固后,“华天龙”将松开吊索,沉箱被拖轮拖往临时码头,再通过气囊拉移的方法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预计3至4天后入宫。有亚洲第一吊之称的“华天龙”是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耗资6亿元建造的大型吊船,设计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
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海Ⅰ号”,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专家估计,“南海Ⅰ号”上有6万~8万件文物。
古沉船完好无损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22日表示,“南海Ⅰ号”打捞的各个环节一直以不损坏“南海Ⅰ号”为前提,可以百分之百保证古船在沉箱里保持完好。
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从21日起吊到22日沉箱完全露出水面,“华天龙”起吊“南海Ⅰ号”的整个过程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任何震荡或歪斜。而沉箱里的海水、泥沙也没有外泄,真正保持了古船所在环境的“原生态”。
吴建成说,“南海Ⅰ号”23日拖至“水晶宫”前的临时码头后,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种方法也是打捞部门经常使用的常规方法,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保证拉移过程中古船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考古过程可参观
“南海Ⅰ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后不会马上打开沉箱,而是在密封水晶宫入口之后,注入海水并人工合成跟“南海Ⅰ号”在水下所处环境相似的温度、盐分、微生物、压力等。
考古工作者将在水晶宫内对这些文物进行发掘和考查,届时游客可以在“水晶宫”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的全过程。
据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望于明年年底开馆。
右图 沉箱随潜驳船缓缓上升。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