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她为孤儿们建起温暖的家
黑出租背后的利益链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她为孤儿们建起温暖的家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12-25  来源: 郑州日报  
刘英和她收留的孤儿们

孩子们排队吃饭

  核心提示

  

  永城市十八里镇单阁村一位资产只有60多万元的女老板,在广州遇到一位流落街头乞讨的5岁孤儿,孩子可怜的样子让她挥之不去。于是,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投资20多万元办起孤儿院,做广告招收孤儿,目前已招收孤儿17名,供他们吃住上学。她决心把企业交给儿子经营,自己全力办孤儿院,招收全国孤儿,把孤儿院办成全国最大的孤儿院。

  

  乞讨孤儿令她牵肠挂肚

  

  永城市十八里镇单阁村的刘英原是一家纺织企业的工人,企业倒闭使她不得不下岗。1992年,要强的她到南方打工,这一去就是两年。直到母亲有病,她才匆匆赶回家来。

  1995年10月,在朋友的参谋下,她拿出打工挣的4000元,又借了3000元,到邻近的安徽省亳州租赁房子开办了一个烹调技术学校,开设了厨师、服装、电焊、面点小吃等课程,先后培养合格人才7800余名,多次被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社会实用人才培训先进单位”。但技校利润小,13年个人资本积累也只有60万元,可这在农村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

  今年1月,刘英参加了一个港澳旅游团,返回到广州飞机场候机时,她在机场外面看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单薄、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在乞讨。虽然广州是南方,但冬天还是很冷,小男孩冻得瑟瑟发抖,心地善良的她上前问孩子是哪里人、爸爸妈妈干什么。孩子告诉她,不知道家是哪里的,没有爸爸妈妈。53岁已有孙子的刘英说:“跟奶奶回家好吗?”孩子摇摇头。她去给孩子买了饼干、奶牛,孩子拿到吃的狼吞虎咽吃起来,连连给她鞠躬。

  刘英还是放心不下,和同行的朋友商量要把孩子带回家,朋友们劝她:“现在靠小孩子要钱的很多,你不要管闲事,况且坐飞机也不能带、孩子也不愿意跟你走呀!”

  回家后,那乞讨孩子的形象久久萦绕在刘英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时常想:孩子乞讨到吃的没有?是不是冻感冒了?会不会发生意外?孩子的生存状况让她牵肠挂肚。夜深人静和看到自己幸福生活的孙子时,刘英都在想:当今社会像那个孩子一样的孤儿很多,他们的生活没有人照管、头疼脑热没有人心痛,他们能不能上学?长大会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

  思来想去,她认为自己办技校多年,有教育管理经验,今年3月决定自己投资办一个孤儿院,收留社会上的孤儿,管吃穿住、管他们上学,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她先后到河南省民政厅进行了咨询,民政厅领导说:“这是一个大好事,我们肯定支持!”她又到开封SOS儿童村考察了办孤儿院的具体方法。

  这个想法她没有告诉家里人,而是告诉了几个朋友。于是,永城的朋友希望她把孤儿院办在永城,亳州朋友希望她把孤儿院办在亳州。最后,她决定把孤儿院办在永城。

  

  做广告招收孤儿

  

  今年5月,刘英委托朋友在永城市西关铝厂家属院北侧找到了一处楼房,她一边投资装修,购置炊具、床、被褥、桌子等,一边在永城电视台打出游动字幕广告,她想在冬季到来之前让孤儿们住进孤儿院。由于广告费用贵,她只打出:无父母孩子来西关孤儿院报名,一切全免。广告打出一个星期,先后来报名的孩子有42人,其中很多是家里有父母或者单亲。

  孩子是否是孤儿,他们没有时间一个一个考察,就要求出具村里证明,当地派出所和民政所加盖公章。最后,他们收下了17名真正的孤儿,12个男孩子5个女孩子,这些孤儿都是永城的。刘英介绍说:“除了一个5岁的孩子在附近幼儿园,我16个孩子都在西关学校上学,这个学校的校长十分支持我,开学那天,校长亲自来接孩子们入学。”

  因为刚刚开办,刘英让弟媳妇、弟弟和一位朋友来做管理人员,他们是义务工,没有工资。负责做饭的弟弟说:“我姐姐刚开始办时,我们家里人都反对,因为这是无底洞,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中秋节时,我爸我妈来看,孩子们都喊姥姥、姥爷,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也开始支持我姐姐了。”

  

  17个孤儿一个家

  

  记者冒着弥漫的大雾走进永城刘英孤儿院时,孩子们都上学去了,只见楼房上的横幅写着:“为了孩子的快乐,为了孩子快乐的成长,让孩子有个幸福温暖的家。”

  刘英弟媳妇打开孤儿们住的房间,每个房间摆放着双层的4张床,每个孩子的床上铺着海绵垫、新单子、新枕头,叠放着两床新被子,每人还有做家庭作业的桌子。

  快中午时,大雾散去,孩子们放学回来了。听到孩子说话的声音,刘英赶快跑去开大门,看到他们的妈妈在,都高兴地和刘英打招呼:“妈妈,你来了!”俨然就是她的亲生孩子。这些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而愁眉不展的孩子,脸上泛着幸福的表情。刘英说:“我教育他们要相互关心,放学一定要一起回家,大孩子一定要照顾弟弟妹妹,所以他们下课早的等着下课晚的一起回来了。”

  今年12岁的男孩王鹏是来这里上的四年级,他自我介绍说,他爸爸在郑州新密搞建筑时被楼板砸死,妈妈在他3岁时改嫁,奶奶卧床不起,爷爷种的粮食不够他们吃。在这里,刘妈妈特别亲我们,给我们一个人买6套衣服4双鞋袜,以前我过年也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我要好好学习考大学,将来报答刘妈妈养育之恩!

  10岁的靳梦宇正在上三年级,他怯生生地说:“我4岁时爸爸在山西挖煤砸死了,4岁半妈妈改嫁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今年爷爷又生病死了,奶奶养不了我,听说妈妈办了孤儿院,他们就送我来了。在家里过年也没有肉吃,在这里刘英妈妈过几天就让我们吃一次肉。”

  12岁的男孩子丁梦飞来孤儿院后上三年级,他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妈妈,听奶奶说,我刚出生时,爸爸在永城盖楼房摔死了,后来妈妈改嫁,爷爷和奶奶养不了我,把我送来了。原来在家里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捡的,这里有新衣服穿,天天能吃好饭。”

  14岁的乔引没有一个亲人,她是养父捡的,当她6岁时养父去世,是大伯收留了她。大伯看到广告把她送来了,她流泪说:“我在家里穿的衣服是捡人家的,吃饭是喝水吃馍,有时候吃一次面条,冬天没有穿过袜子。住在这里天天比过年都好。”

  最小的刘自创今年5岁,爸爸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妈妈跟别人跑了,爷爷、奶奶种地养活不了他们父子,就把他送来了,虽然不是孤儿,但了解到他家里的困难,刘英收下了他。前一天晚上他尿床了,刘英开玩笑说:“自创又尿床了,明天就送你回家!”他哭了起来,害怕送他回家。

  吃饭时间到了,孩子们拿着碗筷排队打饭,他们吃的是黄豆芽炒肉、馍和汤。“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的方面不能亏着,生活费每天一人10块。我养的40只鸡已经吃完了,现在改善生活就去买鸡给他们吃。”截至目前,刘英已在孤儿院投资20多万元。

  

  对孩子们悉心照料

  

  在孤儿院,每天的早饭是小米粥、馒头和小菜,午饭是大米、面条、馒头和炒菜,晚饭是馒头、稀饭和炒菜,每个星期还吃一次包子、饺子,两三天吃一顿肉、水果……负责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吴爱华老师给记者提供了一张刘英孤儿院每个月的费用明细表,表中有27项支出内容,有伙食费、衣物费、日常用品费、医药费等。吴老师说,孩子们正是长个子的时候,不仅能吃,还得搭配好营养。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孤儿们,遇到好吃的常常胃口大开,有一次,一个孩子一顿饭就吃了8个肉包子,她就劝他不要暴饮暴食。

  刘英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孤儿院,把床铺也搬到了孤儿院,她从内心把这些孤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按年龄说,这些孩子都应该叫她奶奶,可她喜欢叫她妈妈。每天晚上,孩子们作业完不成,她是不允许看电视的。作业完成的,就和她一起看电视。半夜,管理人员要起床去看看孩子们有没有把被子蹬开的。

  以前缺少爱的孩子,突然感受到了母爱,有难以表达的心情。孤儿刘顺在日记里写道:“从小我就习惯了弃儿的生活,‘母爱’两个字对我来说只是两个冰冷的汉字。但现在,我有妈妈了。你看,这冒着热气的饭,就是妈妈为我做的,我真是舍不得吃啊,我想一直捧在自己的手里……”

  

  她要办国内最大的孤儿院

  

  在刘英把开办孤儿院的申请递给永城市市委书记时,市委书记批示支持她的义举。在6月份开业时,当地乡政府、村委会和一些企业都前往祝贺。

  这些孤儿的户口都不在孤儿院,但附近的学校特事特办,给孤儿们免除了一切费用。

  当地老百姓都夸奖刘英是个大善人,他们说:“中国的老板都能像刘英一样,那咱们的社会可怜的人就会很少。”领导们夸奖她在为社会承担责任,他们说:“刘英用自己的钱办社会福利事业,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刘英说:“我从小就受父母影响,见到可怜的人就想流泪。孤儿们没有亲人,太可怜了,他们应该享受同龄人享受的童年生活。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为社会做点事情,我心里快活!”

  因为刘英孤儿院的手续还没有办下来,目前她是权宜之计。她打算手续办下来后,招聘工作人员,尤其要招聘一个退伍军人,在孤儿院实行军事化管理,把孤儿们培养成学习好、身体好、懂规矩的人。“只要孩子们能上大学,我就供养他们上大学。能参军的,就送他们参军。愿意上技校的,我有技校。”刘英说。

  她还有更宏伟的计划,她已经和西关镇领导商量好了,把现在孤儿院的地方卖给她,她要盖一个更大的孤儿院,面向全国招收孤儿,有多少孤儿收养多少孤儿。她家乡十八里镇的领导也向她表示:“如果在西关买不到地,就回来,咱们给你解决盖楼房的地方。”

  刘英已和儿子商量好,把亳州的技校交给他管理,每年给她20万元经费,她全身心投入孤儿院的工作。儿子支持妈妈的义举,答应妈妈的要求。

  刘英说:“我不仅要培养所有来我这里的孤儿长大成人,还要给他们成家立业。因为他们没有亲人,我计划给他们盖家属楼,两室一厅,结婚时每人一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