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画家威廉·辛普森作为《伦敦新闻画报》的特派记者,于1872年10月16日之前到达了北京。
10月16日是同治举行婚礼的日子。据说这个婚礼行列要在午夜时离开公主府,在凌晨两点之前到达宫内,因为过了两点进宫,就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街上零零落落地挂着照明的灯笼。大街中央新修筑的那条路当天上午刚撒过了一层新的黄沙,看上去能有表示皇室的色彩。后来,骑兵们越来越多。快到12点的时候,婚礼行列先头部分终于出现在大街上。那些白马、旌旗、高高的华盖和扇子在幽暗的光线照耀下,显得惨白和鬼影憧憧。
婚礼行列并不算太长,然而那些服装和家具堪称精美绝伦。
首先是一位骑在马背上的亲王,紧接着是四十八匹带有黄色缰绳的白马,牵马的人都穿着猩红色的长袍。
那些身穿猩红色长袍的鼓乐手们没有吹奏他们的乐器,他们举着三十二面旌旗和四十八面扇子、两顶黑色的华盖、两个白色的假人、六个黄色的假人、六个红色的假人、两个蓝色的假人、两个用刺绣锦缎做成的黄色假人和一百九十二盏灯笼。
马上的恭亲王显得英俊潇洒,他身旁有一个四杠大轿,轿子呈金色和黄色,由十六个身穿猩红色长袍的轿夫抬在肩上,另有十六名轿夫手持杠棒走在轿子的旁边,随时准备替换正在抬轿的那些轿夫(在这个轿子里显然坐着皇妃)。
轿子的后面大约有一百名官员骑马跟在后面,另有两百名左右的官员徒步行走在婚礼行列之中。婚礼行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百盏装饰有双喜字样的红灯笼,然后是举着的金匾,后面跟着华盖和新娘花轿,这个轿子里坐的便是皇后。
新娘花轿的旁边有一个手持焚香的人,此人扮演滑稽的角色,后来得知此人是一位天文学家,或者说是占星术士,他的官衔是“钦天监监正”。
他手中的焚香上刻有标记,以表明时间的流逝。无疑他是在计算婚礼行列的前进速度,以便能在一个预先计算好的“吉时”到达皇宫。
新娘的婚礼行列仪式刚刚结束,北京的街道上已经寂静无声,空空如也。
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