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总要出现一些热词,或曰流行语。盘点这些带着人间温度的词汇,人们会发现,它们多与民生相关,与公众权利相关,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字词之间混响的多是民间声音,所反映的多是民间舆情。
像“物权法”、“最牛钉子户”,像“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像“油荒”、“消费价格指数”等等。12月19日新华社报道中所汇总的这些热词,之所以热,之所以口口相传,是这些热词蕴含的内容直接撞击了人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人们感受的事实有了错位,老样子不见了,生活新的形态或温情或无情地摆在众人面前,于是,语言对之有了鲜活的呈现。
何谓“消费价格指数”?它指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费用指数。经济学的确切解释是: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对职工货币工资的影响。听起来很拗口,放到现实里通俗地说,就是涨价的情况如何。
快要过去的一年,物价上涨成了一股强劲的风。猪肉涨价,食用油涨价,禽蛋涨价,需求弹性很小的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都紧跟着涨价,直涨得人心发慌。一般说来,纸媒会更多地说“消费价格指数”,到菜市场消费的人群,则只会说降价、涨价。因为降价的喜事基本没有,有真正热度的、大家说来说去的,还是涨价这两个字。
涨价,波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穷人吃的猪肉贵了,富人吃的猪肉也贵了,但涨价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影响却有云泥霄壤之别。11月10日,重庆沙坪坝家乐福举办食用油限时抢购,导致3人死亡,31人受伤事件,里面没有一个富人。柴米油盐,这构不成影响富人生活的因素,对于穷人紧缩的生活成本而言,却意味着压力下的痛苦和恐惧,意味着艰难的付出。
在一年间产生的一堆热词中,也不净是些沉重的,有的能轻盈地飞翔,像“又好又快”;有的热词则是重与轻呈复合状态,譬如“华南虎”。在“华南虎”事件中,有人们对真相的顽强追问,但事件的后期发展过程,也掺杂了不少喜剧元素、娱乐元素。
每一个热词都有它热的背景,都有被众人说开来的理由。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催生了这些热词,这些热词虽不产生幻术,却要变更或颠覆人们当下及未来的生存方式。生活如滔滔东流水,一直向前奔流,下一年会载运什么样的热词,因为变数关系,因为有着许多的不可预见性,还因为生活变迁的无比丰富性,所以几乎无法猜测。
罗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