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全市城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同时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涉及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外包、商贸、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这些政策明确了发展思路,规划了发展方向,描绘了发展前景,将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全力支持城区经济换挡提速。
发展目标:
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2万元
到“十一五”末,城区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1800亿元以上;城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00美元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320亿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市区人口达到348万人。
◆
◆
◆
产业布局:
明确区域定位
避免恶性竞争
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先进制造业集中布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街区、航空港区和管城区部分区域等;加工贸易业重点布局在出口加工区;都市型工业重点布局在市域内各工业园区及中原区部分已搬迁的老工矿企业所在地;楼宇(总部)经济、金融、会展、商务、文化教育、高档住宅、中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重点布局在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金水区;新兴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布局在中州大道、未来路和货栈街合围三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临空产业重点布局在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市域内现有物流园区和航空港区;都市型农业主要集中在惠济区及各区城乡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强调其主导性,注重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
◆
◆
◆
财政政策:
每年5000万元
奖励先进城区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等。
设立现代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重点用于城区金融保险业等;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城区现代物流业、临空产业、商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服务外包业、文化旅游业等领域。
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对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发展快的区的表彰奖励。
市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通过贴息、补助、专项奖励等形式,支持城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
◆
◆
税收政策:
咨询业信息业企业
免征前两年所得税
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凡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凡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1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2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新办的科技研发机构,每年纳税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在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外,从盈利年度起,其实际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前3年全额补助,后2年减半补助,用于支持研发工作。
◆
◆
◆
人才政策:
建博士后流动站奖10万
实行人才需求目录制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每建立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给予所在单位或企业10万元的奖励。
用地政策:
行业龙头设总部用地优先
对原在中心城区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按一定比例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机构,优先在都市型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支持。确保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的3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旧城区改造建设用地的30%以上用于产业建设和商务用房。
本报记者 孟斌 成燕 侯爱敏 实习生 周力凡
服务外包产业
努力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率先建设成为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把河南科技市场和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为服务外包基地。到2010年,把郑州建成“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人民币,软件出口1亿美元。
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数量随产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或调整。其中,对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并以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且有实际税收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其中,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2000万元;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5亿元以上的,补助1500万元。
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对通过CM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额度为二级20万元、三级30万元、四级40万元、五级50万元。人才培训方面,重点培训对象为国内外应届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
大力引进和培训人才:来我市创办服务外包企业,或被服务外包企业聘为中层以上的海外人才,可享受出入境、居留、落户、医疗、保险及子女上学等便利和待遇。
金融业
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形成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门类齐全、功能比较完善、金融发达程度较高的金融集聚区,把郑州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到2010年争取引进2~3家外资银行
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来郑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郑州设置区域性总部或其他功能性中心。“十一五”期间争取引进2~3家外资银行和3~5家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近期重点做好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银行的引进工作。引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证券、基金、期货管理公司等入驻郑州,吸引金融控股集团来郑设立分支机构。保险业要吸引中外各类保险法人机构在郑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分支机构。
争取每年有3~5家企业上市
在资金清算、账户通存通兑、票据转贴现、证券结算、债券回购与分销、基金托管、国际业务等方面广泛开展代理合作,延伸业务渠道,形成我市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八城市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相互融通、横向流动的新机制。抓住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机遇,全方位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争取每年有3~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观光休闲农业
重点培育“一带三区”四大组团,即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到2010年,达到年接待游客能力1500万人次。
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分布在北部沿黄河一带包括金水区的姚桥乡、惠济区的花园口镇、古荥镇。依托黄河文化和黄河游览区、黄河铁路大桥、黄河公路大桥及黄河公铁大桥等景观,结合黄河经济带的现代农业建设,以高新农业技术展示特色种植、滩区湿地生态保护和利用为主题,建设一批大型特色综合性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渔家餐饮等中小型渔家乐项目。
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以中原区的须水镇为中心,辐射二七区的马寨镇、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办事处及惠济区古荥镇,依托当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产品。
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以二七区的侯寨乡为中心,依托樱桃、葡萄等特色杂果生产基地和樱桃节等农业节会,全力打造以体验观花、赏花、采摘为主题的农家风趣,感受乡村风情为核心的果乡风情游等观光休闲农业产品。
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管城回族区的南曹乡,利用该区域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金鹭鸵鸟园、规划中的潮湖森林公园和正在建设的花楼现代农业科技园,结合郑州市的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
到2010年,使城区成为我市重要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自主创新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在中西部城市前列。
力争实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1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3%以上;力争实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递增30%以上,占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达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百亿元企业力争达到3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制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生物工程及制药、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应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8%以上。企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之比原则上应达到13以上。对于达到投入比例的企业政府科技资源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否则,科技经费一般不予支持。
构建人才高地: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实施“3515”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到2010年,培养造就3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0名科技自主创新骨干人才、100名创新型企业家和50个创新团队。
资金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独立型科研院所给予不低于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在郑州建立独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给予500万元以内的资金资助。对新建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分三年给予300万元以内的资金资助。
财税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并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商贸流通业
重点支持对象:对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的引进,龙头企业的培育,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提升改造,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推进物流园区、商品交易园区、特色商业街建设,以及展会申办、夜间消费、早餐工程、振兴老字号、酒类管理、社区“双进”等各项工作的实施。
重金奖励创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的商贸流通企业,市政府给予奖励50万元;对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名牌”、“河南老字号”、“河南豫菜品牌示范店”的商贸流通企业,市政府给予奖励10万元。对商贸零售企业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元、30亿元、50亿元或缴税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的,分别给予20万元、6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
发展重点:
1.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6—8家。
2.构建商贸流通网络。高标准规划建设二七、龙湖、碧沙三个市级商业中心,培育1—2个新兴的市级商业中心区;规划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通过三级网络建设,形成商贸流通网络新体系。
3.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集中财力打造百年德化步行街、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步行街成为全国知名的商业街。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在我市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购物、餐饮、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特色名街。
4.发展夜间消费市场。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和开辟更多适合夜间消费的场所,繁荣和发展夜间经济。
5.发展大众化餐饮。力争用3—5年时间,在市区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大众化餐饮服务网络,大众化餐饮占全市餐饮市场的比重达到80%。
6.加快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逐步取消三环以内专业市场。在三环以外形成3至5个以经营汽车整车及配件、农资、钢材及农产品等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集群。
7.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速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引导大型商业企业到社区设立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商店、标准化菜市场等,提高社区商业设施的档次。
8.推进物流枢纽建设。以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四港”为中心,积极推进郑州现代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完善高效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9.建设中国会展名城。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加快会展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办会办展渠道,提升办会办展水平,把郑州建设成中国会展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