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
二十年来,北京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这里淘金,加上中国人的老乡情结,于是形成了一些外地人的“城中村”。比如“浙江村”、“福建村”、“新疆村”等等。外地人影响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北京也接纳并改变了外地人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外地人的大批迁徙和融入,北京才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二十年来,北京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这里淘金,加上中国人的老乡情结,于是就形成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城中村”。比如北京的“浙江村”、“福建村”、“新疆村”等等。
浙江村:
最有活力的“城中村”
张景富的小餐馆在木樨园天雅服装大厦后面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子虽小,人却出奇的多,到处是肩背手提黑色塑料货袋或蹬着三轮车装卸货物的人。
北京木樨园、大红门服装商业街,年交易额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占据了北京服装业交易额的54.5%。张景富的小餐馆占了地利之便,生意非常好。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落,一个个临时搭起的砖棚随处可见,街道又窄又脏,是一群浙江人把这里捣鼓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浙江村”。
“浙江村”的范围主要在丰台区南苑乡的时村、果园村一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房租非常便宜,距离赵公口长途汽车站、北京南站也比较近。
以浙江温州人为主的来京务工人员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陆续在这摆地摊做起了服装生意。
林立昌是最早一批来北京的浙江人,1985年他来这里时,整天背着一个大包,东躲西藏地摆地摊,两年下来也没挣到什么钱。
林立昌的命运转折在于抓住了一次机会,而他的经历也是“浙江村”形成的原因。
1988年,他靠倒卖皮夹克挣了一笔钱,于是他干脆在附近租了一间面积仅3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办了一个加工厂,白天摆满缝纫机等工具,晚上就睡在地板上。
“白天干活,晚上睡地”是很多浙江人的发家经历。
那些年皮夹克非常火,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甚至许多外国人都直接来这里采购,林立昌经常几天不睡觉连续赶活。
后来自己实在做不过来,就找来了家里的亲戚,亲戚又带来了老乡,老乡又带来了自己的亲戚。
于是,在这里的浙江人就越聚越多,“浙江村”就是这样形成了。
“浙江村”逐步摆脱了那种低级的经营方式,林立昌也苦尽甘来,不仅有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在天雅、京园、龙秋等批发市场还拥有七个摊位,资产过百万。
从“浙江村”走出来的一大批富翁,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开始涉足更多的行业。房地产开发、文化传播、矿山开采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几乎都有浙江人的身影。
福建村:
以建材生意为主业
在京郊立水桥以北1公里的范围内,沿公路分布着以福建人为主,经营木材、铝合金建材等大大小小的建材贸易公司,这里就是“福建村”。
“福建村”的兴起得益于1980年以来北京北郊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
立水桥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新建的花园、别墅、公寓以及奥运村的建设,为建材贸易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福建建材商看好了这个机会,便纷纷在立水桥附近开起了公司。
福建人也是中国有名的一大商帮,福建泉州、晋江、石狮的服装鞋帽遍及全国,沙县人开小吃部,安溪人卖铁观音,莆田人除了做服装生意,还很善于经营医院,据说,全国80%的私立医院的幕后老板都是福建莆田人。
新疆村:
曾经扎堆开餐馆
新疆村早在1970年代末就开始形成,分为两片,一片在甘家口,一片在魏公村,多以开饭馆为主业。
最初,在魏公村地区的几条街边上,由于有很多新疆人开的餐厅,附近居民的出租房大都出租给了这些新疆人,形成了“新疆村”。
但是由于拆迁和旧城改造的原因,新疆村消失了,但要在北京找一家新疆餐馆还是很容易。
“新疆村”起源于甘家口附近的西苑饭店。
西苑饭店兴建于1950年,当时叫西苑旅社,是作为团结穆斯林民族的窗口建设的。从195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从新疆招了一批厨师进京。新疆厨师们又慢慢地带来了他们的家属和老乡,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居住在同一区域,并多以开餐馆为业。
外地人影响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北京也接纳并改变了外地人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外地人的大批迁徙和融入,北京才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