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我国休闲被前所未有地重视
中国式奢侈VS美国式消费
楼市走向 开发商“捂紧棉袄等冬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享受,还是负累
中国式奢侈VS美国式消费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4  来源: 郑州日报  
  核心提示

  

  身居位于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三层别墅,出入有专职司机驾驶的宝马车,一套衣服动辄上万元,一餐饭付几万元眼不都眨,花二十万元买回的英国名狗还配了一名专职保姆伺候着,炎炎夏日家里中央空调为这只狗24小时开着。这是记者亲眼目睹的广州一位富豪的奢华生活。

  如果说这种奢华生活在社会人群中还算少数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国人追逐住豪宅、驾名车、穿品牌、吃大餐等则不在少数。

  如果说这位富豪尚有经济能力支付这种奢侈生活,那么,当这种美国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日渐全面覆盖主流消费人群的背后,却是中国整体消费力不足以维系,国内有限的资源正不堪重负。正在迈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亟待建立起科学的消费观。

  

  “中国式奢侈”

  追赶“美国式消费”

  

  “美国式消费”是以刺激多消费、鼓励超前消费、追逐时髦等为特征的消费文化。以美国汽车消费文化为例,美国汽车厂商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翻新和变换花样,有计划地使原有产品过时,诱使消费者购买新产品,淘汰老产品。驾驶老式、低等、廉价的轿车不仅得不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可能被视为贫穷阶级。当这种浪费经济的消费观念在西方已经受到批判时,“中国式奢侈”却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速度追赶着“美国式消费”。

  礼品奢侈化、节庆奢侈化在中国消费市场已是屡见不鲜了。天价月饼制造的“椟贵于珠”的豪华包装已被叫停,可动辄上千上万的豪华礼品却层出不穷。

  以销售高档商品为主的广州市友谊百货商店工艺品柜台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商品不论有多高的‘天价’,都不愁找不到买家。不怕价多高,就怕产不出!”

  越来越多的国人用高消费来提升生活享受,人们将住豪宅、驾名车、穿品牌、吃大餐等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今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车展上,不少豪华名车被悄悄订下。10米长的黑色超长悍马报价250万元,车展仅3天已有七八位客户下了订单,这些客户大多来自珠三角,有的还是从安徽、浙江慕名赶来。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广州国际奢侈品展,有酒家还推出了每位食客10万元的“世纪盛宴” 参展。

  据第二届广州国际奢侈品展组委会介绍,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多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到2008年将会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而到2015年销售额将超115亿美元。

  

  “美国式消费”

  适合中国国情吗?

  

  今天中国的消费市场,“比富斗阔”已不仅仅是少数有钱人炫富心态的满足。中国品牌战略协会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而拥有大排量汽车和大住宅为代表的美国式消费和生活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目标。

  可是今年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已让美国的消费者开始反思大肆提前透支买房所带来的后患,而这同样也在向“中国式奢侈”敲响了警钟。

  郭伟明(化名)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妻子在一家学校教书,夫妻俩加起来的月收入也有1.5万元,本可过得十分富足。2005年结婚时,他们贷款买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150平方米的大房子,2006年又贷款买了一辆20多万元的2.4升排量的车。

  超前消费让他们提前享受到了同龄人无法拥有的物质条件,可这一切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乐趣。“房子还欠着银行80万元的债,车贷还有15万元没还上,我们每月的工资除掉生活费就已被扣成‘月光族’。”小郭抱怨道:“这些房子、车子让我们成了还贷机器,这种压力时常让我喘不过气,紧张地工作赚钱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要是还清贷款那一天,我一定给自己放假一个月,什么都不干,就去大海边透透气。”郭伟明大龄结婚想早点要个孩子,可生子计划只好一拖再拖。

  在中国追求美国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像小郭一样的年轻一族成为主力军,低龄化已是一种公认的趋势。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 而年青一代则是消费欲望高于消费能力的群体。

  中国整体消费力不足以维系“美国式消费”盛行的同时,其资源禀赋也不可能支持美国式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据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在一次论坛上称,目前美国每人年均消费石油3吨,如果中国在2020年达到相同消费标准,按15亿人口计算,这就意味着中国届时每年将需要45亿吨石油。但目前全球石油供应量每年只有40亿吨,其中仅有16亿吨石油用于贸易,即使届时全球石油供应量能达到80亿吨,也不可能将其中的一半都用于中国。

  

  应建立与国情

  相协调的健康消费方式

  

  有关专家指出,美国式消费观得以在中国流行并在一部分人群中得以实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映证,国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要避免步入极端和误区,如有的人超越自身实际、无节制地追逐高消费的生活等。

  有关人士更多强调认为,当我们面对着这个“中国式奢侈”文化的潮流时,需要有一些理性的、警醒的态度。《顺德时尚》杂志的主编冯冬生指出:“未富先奢,不利和谐。特别在现今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相对贫困、窘迫,城市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下岗工人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群。富豪们用奢华的消费方式,来彰显财富和身价,未免显得太过盲目与挥霍,‘中国式奢侈’文化不宜提倡。富人们可以将财富的支出用在投资慈善事业,或办教育,或帮助穷人等有益的事。”

  在国内不少人把“美国式消费”当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冯冬生认为,只有在综合考虑收入、环境状况、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对‘生活质量’这个概念做出正确全面的诠释,而一味满足消费欲望,并不代表真正的生活质量。”    

  针对目前盲目出现的别墅和汽车消费热,广州市政协委员林炳贤认为,“家住花园别墅,出门小车代步”的“美国式消费”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针对我国国情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住宅少占地,交通少耗油”的可持续环保模式,即住高楼公寓,行地铁轻轨,骑自行车、电动或燃气助力车等。

  林炳贤建议,针对我国石油能源短缺以及人口、环境等特点,如何发展家用轿车等耗能产业必须认真地思考、研究与决策。国家既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放任自流。

  与此同时,“中国式奢侈”潮流的出现,与社会舆论的推动、品牌商的狂轰滥炸、媒体的追捧等因素分不开,这些因素共同烘托出了不成熟不理性的消费市场。

  有关人士呼吁,应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发挥环保等民间组织的作用,提高公众节能意识,鼓励节约型消费,例如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型建筑等。

  如今,浪费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始向节约经济复归。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不仅不是落后的观念,反而是适应世界潮流的消费理念。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老百姓开始理性地选择科学的消费方式:黄金周里开发商推出的大户型遭到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不少老百姓不再把汽车看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还原为代步工具的本质,小排量汽车受到青睐;可折叠式的自行车在各大城市悄然热销……    据新华社

  一套价值60多万的家具金碧辉煌

  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奢侈品嘉年华”全球知名综合性奢侈品展上,标价最贵的120万美元的Saleen跑车,很快就觅得买主。             新华社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