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人是自己的侏儒
曾经风光过的品牌
《小人物评孟子》
钱币战争
老郑州人喝的水
爱情本命年
看《集结号》后的遗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博客丛林
曾经风光过的品牌
朱 伟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7  来源: 郑州日报  
  前几日拿到一本《中国青年》杂志改刊版,似乎是征求意见本,感慨甚多。看看版权页,相识者已经不多。这是我做传媒的第一个岗位,我到《中国青年》是“文革”后筹备重新出刊之时。我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中《中国青年》的鼎盛,那时的发行量大约是800万。之后从《中国青年》到《人民文学》,我又经历过王蒙时代《人民文学》的鼎盛期,那时的发行量140多万。这些曾辉煌耀目过的杂志,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

  我一直为自己能亲历那个时代而感荣幸。那时的《中国青年》在北三里屯,办公在一单元,宿舍在二、三、四单元。办公楼其实只一个很小的院子,车库是会议室。那时每周都有各路思想最活跃者来往,或讲课或对话,真所谓激扬文字。活跃者从李洪林到王岐山到北岛,基本都是热心的扶植者。夏日晚饭后,小院便成为编辑部的聚会地点,从总编辑到各部主任,自然会到院里集聚,彼此传递消息。中心人物总是理论部的老主任,他联系着各路思想精英,小道消息总是最多。《中国青年》当时的总编辑是关志豪,他是思想活跃的核心,于是编辑部就吸引一批各地外省最活跃的思想青年。

  《中国青年》复刊最值得骄傲的是“停刊事件”,当时编委会在面对压力时集体坚持,使这本杂志的创刊本身就成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品牌,由此成为走在最前列那一批人的支持者。这本刊物在那时能形成一个思想核心,与总编辑真有很大关系。关于关志豪,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与我们一批年轻记者编辑去看电影,可以一起骑着自行车在深夜的马路上飙车。

  我在这第一个工作岗位所获得的启蒙是:一本好刊物,一定要有一个思想活跃的氛围,一支可以超前思考在别人前头的团队。它不是引领着就是被别人引领。

  我从《中国青年》复刊那一年1978,一直待到1983年,这5年,《中国青年》有过站在思想解放前列、组织潘晓大讨论的骄傲。1983年关志豪与一批部主任因年龄而离开,一本刊物的一个黄金时代就此结束。有时想想这些刊物的衰败,作为亲历者,真有伤感徘徊不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