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年上班第一天,我市57个单位迎来了一批新“面孔”。
李亚,1997年公选到市信访局,任副局长10年,本来就学市政管理专业的他这次交流到市政管理局任副局长,他坦率地说:“我是这次干部交流工作中最大的受益者,我今后工作会更有激情,因为我学有所用了。”
日前进行的市直机关干部交流工作,涉及57个部门,占部门总数的70.4%,涉及126名干部,几乎占整个市直机关干部的1/4,规模之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机关干部们认为,这是将市直机关干部作为战略资源锻炼储备的战略之举;市民密切关注干部交流过程,他们感受到从机关中吹来的阵阵清风;温州一家企业来郑考察投资环境,他们表示:看到了郑州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决心和实招,增添了投资信心。
我市开展市直机关干部跨部门交流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内部分地市党委组织部门纷纷要求来学习。他们认为郑州做法新、力度大、效果好,值得学习借鉴。
立足长远的一项重大决策
市委给这次干部交流工作定下了基调:“着眼于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目的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市直机关干部交流工作是市委反复研究、慎重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市委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2007年12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动员会上要求,确保交流期间全市广大干部思想不乱、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确保交流出活力、交流出干劲,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才在动员会上指出,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市直机关各单位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对交流的干部逐个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连续性。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待献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时,市委组织部认真考察、详细了解了外省市在干部交流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吸收借鉴;同时,多次召开不同层次干部参加的座谈会,请大家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形成干部交流工作方案和《关于市直机关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王文超书记先后3次主持召开常委会,研究方案,听取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
慎重确定交流干部去向
市直机关干部交流工作共分两部分:符合交流条件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在全市范围内交流;符合交流条件的科级干部在本单位内部轮岗交流。去年12月28日,市委对首批57个单位、符合交流条件的12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其中退出现职改任非领导职务36人)进行了交流任免。截至今年1月3日,除个别需履行法定程序的外,其余均按要求到岗到位。
市委对每位干部交流去向都非常慎重。动员会后,市委组织部组织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分别填写了“市直机关干部交流意向表”和“市直机关班子结构及中层干部需求意向表”,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自愿选择3个工作岗位;各单位党组织也根据各自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干部的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特长等需求意向。市委常委会研究后,对有关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党政正职提请市委全委会票决,对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的有关职务人选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按法定程序任命,对上级部门协管的干部按要求主动征求意见后进行任免。
在这次干部交流工作中,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又实事求是、区分具体情况,做到既坚持原则又温情操作,力求和谐,不搞“一刀切”。为了保持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保留了部分业务骨干;对在同一单位任同一层次职务8年以上且年龄较大的领导班子成员,经征求个人意见后,是正县级的可保留党委(组)委(成)员到55周岁,是副县级的明确为调研员,退出现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市委在讨论其去向时充分考虑了工作需要与自身意愿。
在具体操作中,组织部门和市直机关各单位认真执行市委决策,对纳入交流范围的干部逐个谈心,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延续。绝大多数被交流干部能够讲党性、讲原则,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进退留转,识大体、顾大局、守纪律,不计个人得失,愉快服从组织安排,切实做到了“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舒畅、“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