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2007地方公共决策榜出炉
2008 世界向中国行注目礼
今年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悬念
大型招聘会里传出的叫苦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大型招聘会里传出的叫苦声

中原网  日期: 2008-01-09  来源: 郑州日报  
  日前南京市的一个招聘会现场。
  日前大连市的一个招聘会现场。
  进入200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迎来了就职应聘的高峰期,许多地方的大型招聘会也相继举行。一方面,数万人同场应聘、展位前排起百米长龙等火爆场面一年猛于一年,这令广大应聘者和大会安全防护者都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北京、黑龙江等地相继取消了大型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取而代之的是以校园招聘会和专业化的双选会为主的小型多样的招聘模式。

  面对两种规模截然不同的招聘形式,大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许多人对取消大型招聘会这一举措是拍手称快,认为这种做法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撕去了大型招聘会“华而不实”的面纱;但是一些中小高校的毕业生则担忧:优秀的单位未必愿意在自己的学校开校园招聘会,而专场招聘会如果数量过多战线拉得过长,加之自己学校不在省会大城市等问题,会导致找工作的成本大大增加。大型招聘会今后将何去何从?取消大型招聘会,毕业生又将以何种方式来找工作呢?

  

  大型招聘会频频

  上演“恐怖事件”

  

  随着招聘工作逐渐步入高峰,形容各地大型招聘会的关键词也逐渐由“火爆”“爆棚”升级为“惊人”“恐怖”甚至“令人窒息”。

  实际上,人山人海的“恐怖”场面仿佛成了近年大型招聘会的特色,而在这些招聘会上,人数有增无减,爆棚程度愈演愈烈,“恐怖”事件也层出不穷。近日,网络上流传着名为“某大学‘恐怖’招聘会”的视频,视频中满眼望去黑压压一片,开门放人后开始还能保持秩序,到后来,人群已经不受控制的往展会里涌。看到这种场面,人们无不为这些学生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据了解,一些超大型招聘会往往还要出动警察甚至武警来维持现场秩序。

  一个刚参加完某大型供需洽谈会的毕业生说,在会场,自己只能跟着人流往一个方向蠕动,想在某个展台前稍做停留都困难,更别提与参会单位进行交流了。他的许多同学也有同样的遭遇,大家多是大概看一眼,觉得单位差不多就把简历往展台上一放,然后就等着人家筛选完简历后联系自己了。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0万大关,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要多少场大型和超大型招聘会才能够满足人们就业的需求,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举办这样“赶集式”的招聘会?

  

  招聘会是桥梁还是鸡肋

  

  很多毕业生把大型招聘会形容成一块鸡肋,可即便如此,他们仍无奈地奔波于其间。吉林大学毕业生薛原说,毕业那会儿自己如赶场般盲目地游走于全国各大招聘会,每次都是带着希望去,揣着失望回来。几次下来,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看到招聘会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能提供多少岗位的诱惑还是忍不住要去试试,结果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后收获却乏善可陈。

  而招聘方对此也显得有些无奈。在某大型招聘会上一家单位的主管抱怨,他们光是收到的简历就有半米多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应聘者进行过多的交流,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通过网络或者邮递的方式接受简历呢,如此一来他们的招聘成本还会降低一些。

  同时,也有许多人把大型招聘会看成了现阶段链接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座桥梁。据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董超介绍,在东北28所高师院校联合举办的2008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共有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参会,通过这次大型洽谈会,东北高师的毕业生有40%落实了去向,尤其是一些中小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仍把这场大规模的招聘会当成是择业的主要途径。

  

  取消招聘会

  该如何找工作

  大型招聘会改为专业化的双选会或者小型校园招聘会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甚至鼓掌叫好。他们认为取消了大型招聘会能极大地降低安全隐患,且减少了求职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可以在更加舒适的招聘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看好小型招聘会的模式。赵凤影是吉林省通化市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说,自己的学校无论从名气、实力还是地理位置上看都不占优势。东北高师院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大型洽谈会汇集了各类各层次的招聘单位,以前的很多毕业生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工作的。以自己学校目前的情况看,很难有大的号召力来开像样的校园专场招聘会,而网络双选会虽是一个好的形式但毕竟还不普及。如果以后真的取消大型招聘会,估计到找工作的时候她只能不断地往返于学校和大城市之间,她找工作的成本将大大增加。

  招聘会是我国实行就业双向选择机制的必然产物,为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其功能实现的角度看,对大型招聘会进行改革也是必然趋势。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就业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一些小型、多样化的招聘模式也在不断出现。如网络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愈发“亲密”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连接高校、用人单位和求职毕业生间的桥梁。据了解,网上招聘会已逐渐开始向主流招聘形式过渡。

  另外,视频洽谈也成了许多高校学生就业应聘的重要形式。安全、省时、省精力以及良好的信用保证是视频洽谈的几大特点。据介绍,仅在东北师范大学,自去年视频洽谈开始以来,已经有130多家用人单位与21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视频洽谈,其中有435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签约意向。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志宏强调,其实招聘会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规模的,专场的还是综合的,现场的还是网络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服务于广大毕业生。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有好的单位参与和良好的信誉担保,即使不用规模的大小来做噱头,招聘会一样能够做出名堂来。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