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国际国内新闻
3  4  
PDF 版
我国科考队再次登顶南极
见证从极地科考 大国向强国迈进
黑心矿主3年狂赚1亿元
图片新闻
达卡贫民区火灾 上万人无家可归
反扒警卡通“乐乐”亮相北京
安全生产四大问题
游乐设施滑道断裂 泰国28名儿童受伤
布什巴以行 雷大雨点稀
“阿特兰蒂斯”号 2月7日升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我国科考队再次登顶南极
●升国旗并竖立“华夏苍穹” ●为建立第三个科考站做选址准备
中原网  日期: 2008-01-13  来源: 郑州日报  
  17名科考队员合影留念。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月12日电(记者 张建松)经过长达21天、1286公里的艰难跋涉,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的17名队员于北京时间12日14时45分,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这是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地面跋涉到达冰穹A之后,再次成功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登顶之后,队员们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并竖立了一座“华夏苍穹”纪念雕塑。目前队员们身体状况良好,心情十分激动。而登顶的前一天,队员们的高原反应明显加剧,登顶时间因此被推迟了一天。

  获悉队员们成功登顶的消息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立即从长城站给内陆冰盖考察队发去贺电,并将这一喜讯报告给国家海洋局。

  内陆冰盖考察队于2007年12月22日从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边缘出发。今年1月2日,考察队平安穿越距离中山站约330公里至560公里的冰裂隙密集区;1月4日,到达距离中山站806公里的雄鹰营地;1月6日,顺利到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1月9日,挺进南极冰穹A核心区。

  此次内陆冰盖考察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做前期准备,同时执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计划:系统地开展冰川学、地球物理、天文学等数项考察。

  考察队计划在冰穹A地区考察20天左右。在该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科学考察,有望使中国对南极“冰盖之巅”的了解达到一个全新水平。

  整个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被厚厚的冰所覆盖,犹如戴了一顶巨大的“白帽”,被称为“冰盖”。位于南纬80度22分、东经77度22分的冰穹A,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南极科研的制高点。

  冰穹A所在冰面下方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发现造山运动新机制的地方;冰穹A的独特穹状顶部,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的最理想场所以及最具潜力获取最古老冰芯的钻取地点;冰穹A区域在理论上还极有可能是南极地区最好的天文观测站址。在冰穹A区域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华夏苍穹”纪念雕塑

  矗立在南极“冰盖之巅”的纪念雕塑“华夏苍穹”,出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吴曦煌之手。雕塑高1.6米,重180公斤,由黄铜铸成。

  “华夏苍穹”雕塑的上部为司南,下部是石琮,刻有大篆文字。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雏形。石琮内圆外方,它的出现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代表中国人对天与地的最早理解,即“天圆地方”。

  雕塑上刻有24个金光闪闪的大篆体文字,正面文字为“华夏苍穹南极巨人”,两侧分别为“和平科学利用南极”和“造福人类振兴中华”。整个雕塑记载了中华民族对南极、磁场和方向的最早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悠久和灿烂。

  在雕塑背面,用中英文镌刻了纪念碑文,记录了冰穹A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艰难探索过程和科考目的等。         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