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今日开幕
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 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感人故事感动你我
优化环境服务两会
市民踊跃参与 经济人物评选
巩固成果 再创双拥工作新高潮
改善民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改善民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王文超
中原网  日期: 2008-01-16  来源: 郑州日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体会,改善民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郑州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6年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三年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两年实现翻番。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3年至2006年,郑州市的财政用于“三农”、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累计达298.9亿元,年均增长31.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55.78%提高到58.33%。

  一是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破解民生根本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每年都把就业再就业作为市委、市政府承诺办的十件实事之首。我们在河南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低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属国有破产企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2007年实现全民医保,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体系被联合国誉为“郑州模式”。

  二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在解决困难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上,近两年郑州市投资9.5亿元新建了35所中小学,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率先实行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同等“一费制”待遇和“两免一补”政策,流动人口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2007年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更新配备课桌椅列入十件实事之一。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2003年以来,郑州市为打造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财政累计投入22.2亿元。在解决住房难问题上,郑州市坚持推行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制度,同时加快了煤炭企业棚户区、煤矿沉陷区改造步伐。

  三是推进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环境。郑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近几年来,郑州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3年的6.8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8.7平方米,市民出行500米就有游园、绿地可供休憩游玩。市区空气质量连续4年优良率均在82%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二、把握形势,正视改善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状况得到切实改善。但是,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对改善民生带来了不少挑战。

  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与当前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存在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改善民生问题,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在财力有限和工作任务多的情况下,对民生问题没有超常规的措施,致使一些民生建设进展不大。有的片面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解决困难群体的问题,没有从大多数居民整体利益上去谋划,从全局工作上去着力推进。

  改善民生要求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与当前财力不足、各项刚性支出增加存在矛盾。在当前不断加大惠民政策力度的形势下,财力不足和各项刚性支出迅速增加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各项改善民生工作的迅速落实。中央财政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由于部门、系统的条条分割,影响了使用效率。

  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多与结构性劳动力缺乏存在矛盾。我市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能提供的劳动岗位相对不足。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供不应求,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

  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存在矛盾。我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再加上一些地方人为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时,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在住房方面,普通商品房和低价商品房供不应求,因而在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制度方面还需要做很大努力。

  三、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和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一定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大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对外开放,促进人民群众收入的普遍增长,让科学发展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我们要更加重视就业问题,鼓励公民自主择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公民就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要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使公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民生。

  实施全面社会保险是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政策,在全社会推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对弱势群体特殊的救助方式,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民生安全网,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

  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均衡教育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均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把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特别要重点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要重视劳动技能的培训、科技知识的教育,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实现就业。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创新文化艺术形式,多创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鲜明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决好三大安全问题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要着重从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问题入手,在体制、法律、方式上进行改革,完善制度、重在防范、严密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我们要认真研究民生需求,制定相关政策,确定财政预算投入,建立健全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抓好改善民生的工作。要调整改进政绩考核体系,把改善民生作为政绩的重要指标,更好地激励广大干部为人民谋利益。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让人民群众在现有的基础上生活得更满意。         (原载《求是》2008年第2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