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纽约几个月了,每天打工上学,没有时间忙自己的事情,就连最爱去的书店也是见缝插针,不像在国内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临走再买几本喜欢的书。好在还有电脑,国内的文化动态还是了解一些,但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书店的那种氛围。一人拿一本书静静地坐在那里,那种感觉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
昨天在地铁上,偶然听到有两个中国人在谈论余秋雨到纽约来了,要在法拉盛图书馆进行演讲,本来是昏昏欲睡的我一下子来了精神,余秋雨来了?这可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秋千架》、《霜冷长河》等等我都拜读过。他的夫人马兰女士是我最喜欢的黄梅戏演员,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哼几句《女驸马》、《天仙配》等。忙向他们打听演讲的时间,得知是晚上六点,很是失望,因为我六点才下班,赶到法拉盛最快也要六点四十。唉,只求坐地铁能顺一点。
十五日晚上一下班,我急忙向地铁站奔去,真是天助我也,刚好有一班车到来,到七十四街转车的时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四楼的七号车,跑得我满身大汗。到了图书馆,果然礼堂的门已经关上了,在我前面还有十多个人在等。老美做事很认真,二百个座位坐满为止,多一个也不让进,除非有人出来。没有办法,只有耐心地等待吧。还真是天遂人愿,终于等到有人出来。进去后已经快七点了。
余教授这次主要讲的是中国文化及特质。他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还有待传播。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弱点。比如对公共道德的漠然,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美国,你向他们问路,即使他们不知道,也会想办法帮你,甚至再去问别人。坐地铁的时候,我习惯拿一张地铁图,他们以为我不知道路,总有人问我到哪里去,其实我知道路,但为了锻炼口语,故意装着不知道,他们就一遍一遍地告诉你,直到你说“ok,I see”为止。这些总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温暖。
余教授表示,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亲情结构,以及以阴阳转化为基础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今后无论世界发生什么变化,用中庸之道反对极端主义,终能找到一个中间点。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不管这个世界发生多大变化,只要有家,就不会变成彻底的流浪者。由此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尽管地域拉开了我们的距离,但爱不会让我们分离。
演讲完后,余教授又给大家签名留念,我也不失时机地拿出了笔记本,他潇洒地写下了余秋雨三个字,又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得知我来自郑州,“哦,少林寺。”他风趣的话语把大家都逗笑了。可惜的是,这次没有见到马兰女士,也没有欣赏到我喜爱的黄梅戏,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凡事总有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