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思 通讯员 刘世炜)观察到上访人一个细节,巧做工作,顺利解开其思想疙瘩,结了一桩久拖不决的“悬案”。这是日前发生在中原区检察院一个真实的故事。
中原区某村一名姓王的村委委员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查处,后在审查起诉时,检察机关发现王某的行为不够罪,便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于是,王某便到公安机关要求国家赔偿。因意见有分歧,双方一直没能达成协议。
第一次到中原区检察院上访时,王某情绪很激动。但是,经过了解,发现王某反映的情况不在检察机关管理范围。然而,中原区检察院认为,王某的思想问题在这里得不到解决,肯定还会四处上访。
经过干警一番入情入理的劝解,王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接待人员不失时机拿出法律书籍,详细地为他讲解有关法律知识,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某虽听得认真,但脸上显出疑惑之色。临走时,把放在桌子上的上访材料整了整,放进了提包里。
接待人员注意到他这个动作细节,知道他心里的疙瘩还没真正解开,可能还会继续上访,遂及时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领导要求接待人员把侦查卷、批捕卷,从头到尾细细看一遍,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备王某再来时解决。果然,没几天,王某又来了。检察院由主管控申接待的检察长出面,协调有关部门坐到一起研究,很快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了久拖不决的“悬案”。
那天,王某走时,接待人员让他把那厚厚的一摞材料拿走。王某却说,问题解决了,以后也没状可告了,还要那东西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