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我的博客生活
蜗居
“勿忘我”与“忘记我”
货币战争
年·年关·年夜饭
《求医先查己》
点鳌山的来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勿忘我”与“忘记我”
马承钧
中原网  日期: 2008-01-28  来源: 郑州日报  
  勿忘我,又名星辰花、勿凋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亚大陆。其花小巧玲珑色泽缤纷,伞状花朵自然延伸,半含半露惹人喜爱,故享有“勿忘我”(Forget-me-not)这个浪漫多情的美称。有首歌歌名就叫《勿忘我》,歌词蛮动人:“勿忘我勿忘我,幽雅的勿忘我。多么纯洁多么温柔,像少女一样。勿忘我勿忘我,不管时光流逝,不管地老天荒,永远陪我在身旁……”

  “勿忘我”所以惹人爱,除了花儿本身以外,还有一种人文因素在:希望别人“勿忘我”,乃人类天性之一。因为有人“勿忘我”,生活才更富情愫。古人就很看重“勿忘我”:所谓“鸟过留声,人过留名”、“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诗仙李白更有“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的歌咏,文豪苏轼也有“士当以功名闻于世”、“功成名遂身退”的自白,可见历代名士是希冀名声超越时空、人们能“勿忘我”的。

  文人们希冀“勿忘我”可以理解,倘是政界人物,却要遭人非议了。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曰“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与“窃名”,成为两种人生观的标识。唐青年诗人骆宾王也有“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之说;“看破红尘”的柳永干脆“忍将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宋代词人毛滂更是志向高远,他在《渔家傲》里曰“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说百姓的口碑远高于虚名声!

  现代人中更不乏视名声为粪土、希望人们“忘记我”的真名士!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典范。且不说其杂文里诸多此类观点,仅以其遗嘱为例,迅翁遗嘱共七条,其中三条与此有关:“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文化昆仑”钱钟书也是这样的大儒:成名后他长期闭门谢客、远离名利场。某记者读了他的《围城》后极想采访他,钱老却放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难道非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么?”央视《东方之子》是名人梦寐以求的名牌栏目,该栏目拟采访钱老,却被他坚决回绝。临终他叮嘱一切从简:不开悼念会,不留骨灰,谢绝花篮花圈……钱老想让人们尽快忘掉他啊!

  从社会属性讲,“勿忘我”与“忘记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前者折射贪恋名位炫耀功名的庸俗,后者凸显淡泊名利宁静志远的大气。对公仆而言,敢于宣称“忘记我”,更是一种大境界。有“中国铁娘子”之称的吴仪副总理年前出席中国国际商会代表大会时,面对中国贸促会会长邀她退休后担任该会名誉会长之盛情,当场宣布今年“两会”后将完全退休:“无论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我都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忘记我。”堪称一种大境界、大气度,所以话音刚落便赢得全场久久的掌声!

  人到一定年龄从岗位上退下来,是自然规律,也是文明的标志。事实常与人的意愿想悖,越想“勿忘我”的,人们却越会忘记他。连古代有识之士都“能上能下”、视名声“若浮烟”、立言“上士忘名,下士窃名”,患“勿忘我”心疾的今人不该扪心自问么?行文至此,不妨改写诗人臧克家的名句于下:“有的人退下了,人民仍铭记他的功绩;有的人高高在上,群众却对其视而不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