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3  
PDF 版
今岁春节情更暖
守岁诗话
连 载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熬年守岁
羑里城感怀
36
21
近代郑州的习俗变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郑邑旧事
近代郑州的习俗变化
王瑞明 杜丰芮
中原网  日期: 2008-02-06  来源: 郑州日报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郑州的岁时习俗同全国一样,追新慕异,去土求洋,革除旧的陈规陋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种社会风尚革新影响仅限于大、中、小城市,对于农村则影响甚微。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各省都督在南京开会,通电全国,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之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

  民国改元,在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下,以帝王为中心的国家庆典、忌辰等彻底废止。一些新的节日和纪念日产生,郑州政界及各行各业也开始实行由民国政府规定的节日,1月1日民国纪念日,4月5日植树节(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3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8月27日教师节,10月10日国庆节等。

  在民国官方规定的节日里,新年元旦和国庆节是两个重要的节日,因为一个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另一个是国家重要的庆典。据政界商界、教育界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言传:因郑州居中为之枢纽,信息灵通,距北洋政府的国都北京很近,对这两个节日、庆典都很重视,官署(政府部门)要举办团拜、集会活动。公共事业单位仿京城办法,都要放假休息,以示庆祝。商家字号门前要悬挂国旗和彩旗,主要街衢要搭彩色牌楼,西关大街、德化街、大同路上用松柏树枝和各种彩花搭起的牌楼最为壮观。各种商贩、艺人云集街心广场(现二七广场)和老坟岗,这里不仅有各类商品、小吃摊,还有丰富多彩的杂耍、戏剧表演,供民众游乐。一时街头巷尾,热闹至极。这两个节日的庆典活动以其庄重、热烈的气氛,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现代节日的习俗,使郑州城内市民耳目一新,逐渐流传开来并被接受,成为新式的城市民俗。

  民国时期,郑州岁时习俗的变化,还表现在城市逐渐流行西方星期日休息的习俗,但只限于郑州的中上层社会里,诸如机关、学校、洋行等,1915年(民国4年)郑州开始实施暑寒假,学校暑假以50天为限(自7月5日至8月15日止)春节前10天为寒假起始,计30天止。而穷苦的劳动人民还是循例在端午、中秋、春节三个节日喘口气,歇几天。

  近代社会的变迁,也使传统的岁时习俗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习俗中一些落后、迷信的内容逐渐被科学文明的内容所取代。原有的祭祀鬼神、消灾辟邪的种种迷信内容被取消,如政府将清明节改为植树节,届时政府官员赴郊外植树造林。虽然这只是应景举动,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七夕、重阳、冬至祭天等习俗,到民国时也逐渐淡漠。甚至人们最为重视的春节,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不仅革除了春节当中的许多旧俗,尽量淡化、简化不必要的仪式。比如拜年亲朋好友之间免去了叩头跪拜之礼,改用鞠躬、握手的礼仪,邮政拜年、贺卡拜年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起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