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对社会风潮的反思
《庄子奥义》
25
连 载
鼠年说“鼠联”
40
郑州学正朱炎昭
读者的眼睛“雪亮”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对社会风潮的反思
傅佩荣
中原网  日期: 2008-02-18  来源: 郑州日报  
  由于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很容易在看到某些社会现象时,感叹“这个社会生病了”。但是,社会现象日趋多元化,随着不同的焦点所见,很可能千差万别,使人忽悲忽喜,甚至悲喜交加。为了减少情绪上的干扰,我一向强调思考时要有架构区分的观念。

  譬如,形成风潮的,当然与文化有关,但是应该进而界定这种风潮属于什么层次,再对它作适当的评价。文化可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去理解,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观念,因为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且以前一阵子的“超女”风潮为例,加以剖析。

  从新闻报道可知,“超女”原是电视台举办女生歌唱大赛的成果。荣获第一名的李宇春成了超级明星,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有一整群粉丝追逐着她,甚至包下整部火车跟着跑。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人都需要偶像。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需要寻找认同的偶像,借此一方面忽视自身的缺陷与困境,另一方面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与价值感。于是,小孩子固然有偶像,大人亦不例外。事实上,一切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类似的作用。对超女的狂热追逐,至少在表面上也显示了信徒的某种特征。

  既然人类需要偶像(包括我们对圣贤与英雄的崇拜),那么问题就不在于一个人“是否”崇拜偶像,而在于他崇拜的是“哪一种”偶像。透过各种媒体的报道,尤其是电视与网络,超女成了一个“符号”或象征,集多种卓越条件于一身(如外貌、身材、装扮、歌喉、风度、财富等)。粉丝听到她的消息,就觉得生活不再乏味,人生充满希望;粉丝看到了她的本尊,就觉得她散发出光芒,可以融化自己的委屈,可以慰藉内心的渴望。于是,有人为超女塑造了铜像,让大家可以仰望与膜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在于:粉丝主要是用“感官”(观看、聆听与接触)来联系偶像,而感官注定是好奇而喜新厌旧的。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粉丝自己年纪也大些了,还会如此狂热吗?或者,继续举办类似的歌唱比赛,让“超女”、“超男”越来越多,粉丝自然逐渐分散为小众,引不起太大的风潮,然后“见怪不怪”,一切又回归于只是娱乐而已。

  若要觉悟,就需再往上提升到理念层次。照理说,群众对于文化人物(如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的崇拜,应该聚焦于他们所传播的理念上,而不宜像追逐超女一样,非要看见本人不可。但是,出版界的朋友告诉我:作者若是举办签书会,则书的销路立刻上扬,可达数倍之多。有些作者马不停蹄奔波四方,就为了满足读者的愿望。于是,作者成为偶像,书本成为商品,而真正重要的“理念”则无关痛痒了。

  为了导正这样的风潮,必须发起由各县市成立读书会,人数可由十数人到数百人,定期聚会阅读一本书,再由当地的学者参与讨论或讲评。由此形成蓬勃的求知风气,以向往真理、爱好智能作为目标,以明白理念、努力实践互相印证,庶几乎人人皆可兼顾“身、心、灵”的需求,在器物、制度、理念三方面均衡发展。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