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散文写作二十年有余,自觉收获不大。有一个问题应该清楚,但我却一直没有深究,就是中国的散文艺术现在到底处于什么位置。
我把散文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礼崩乐坏之后的百家争鸣阶段,二是独尊儒术之后的文以载道阶段,三是文学革命之后的人的文学阶段。
百家争鸣阶段持续五百年左右,生产了一批伟大的散文作家,当然他们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甚至首先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皆是也。这一批散文作家在表达其思想之际,开始创设了散文这一文体,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为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理定下了基调。作品生气勃勃,无拘无束,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新鲜的比喻,有感情,也有趣味,尽管艺术上显得质朴,甚至粗莽。中国的散文艺术,始终有两种风格成为主流,飘逸和深刻,我以为,这两种风格实际上发轫于百家争鸣之际,代表者应该是庄子和韩非子,而这两个人则为我特别喜欢。
文以载道阶段持续两千年之久,散文作家甚众。他们完善了散文这一文体,并在艺术上达到了娴熟而圆润的程度,甚至推向了顶巅。然而这一阶段,由于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意识形态,作家的思想受到禁锢,多是代圣贤立言,并以忠孝为主题。当然这一批作家,也有能挣脱其时代束缚的,从而闪烁出了个性的光芒。他们有我所喜欢的司马迁、王羲之、陶潜、苏东坡、洪迈、朱国帧、李贽、袁宏道、张岱。我最为景仰和最为推崇的是司马迁与陶潜,还有苏轼。
人的文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吸收了西方文化思想所主张的人性和人道的原则,从而使中国文学的观念得以彻底改变。其标志是,它开始关注妇女,并出现了爱情,还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尤其是批判了它一贯提倡的封建道德。白话文的写作,显然是人的文学的巨大创造。虽然人的文学时间很短,可它的收获却极丰,若允许按我的嗜好计其作家,那么有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梁实秋。
散文艺术要产生质的飞跃,应该有三个提升,一是从生活感受向终极关怀提升,二是从质野之作向美之品提升,三是从通用话语向个性魅力提升。散文仅仅表现至情至性是不够的,甚至表现出了某种高大境界也还不够,因为人类饱经沧桑,大爱和大恨已经见得多了,但人类的困惑却依然在,痛苦也依然在,而且不能保证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散文要有终极关怀,就是应该关注一些根本问题,并探问彼岸世界,增加形而上的含量。我以为,散文是可以担当这个任务的,也有其能力。遗憾的是,现在的散文多是生活感受。散文可以叙事,可以绘景,尤其宜于抒怀和阐理,当然也能把这种种成分杂糅调和。然而散文的使用价值不是主要的,它不仅仅为宣泄感情或表达观点而存在,不仅仅为叙事和绘景而存在,否则便会由于它只注意内容而弄得很粗,弄得形式很简陋。非常有必要使散文成为美之品,从而可以欣赏和玩味,并产生愉悦之感。遗憾的是,现在的散文多是质野之作。不提炼口头语言,不超越现代汉语的范式语言,便往往流于通用语言,而通用语言之中极为拙劣的则是翻译体语言。当然,没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感悟,也只能以通用语言操作。很显然,要使散文有个性魅力,除了有独特的精神之外,应该还有独特的语言,甚至一字一句都要强烈的个人化的气息:虎的气息也行,狐的气息也行,唯要避免非驴非马的气息。遗憾的是,现在的散文多是通用语言。
散文的三个提升,要求作家学者化,不过仅仅学者化还是不够的。作家学者化是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当时比较活跃的一批作家皆有生活资源,但知识资源却很是缺乏,王蒙的呼吁当然必要而及时。问题是时代已经变了,时代有了新的要求,而且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文学史上,凡杰出的作家,都是思想者,所以,我以为作家不但要学者化,还要思想者化。把知识和体验进行物理变化并不难,难的是使知识和体验作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则是产生新的见解的途径。当然还有文史哲的打通,它也有助于作家的思想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