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区街新闻
3  4  
PDF 版
解放路立交桥拆迁启动
电瓶丢失 怒锁车棚
价格服务入千家万户
社区里的“雷锋大妈”
“流动书屋” 走街串巷
计生妇女 喜获“保险”
中小学推广歌曲铃声
为垃圾车包上“头巾”
信鸽折翅 巡防收养
耍猴人 街头虐猴遭谴责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为执法队员送购书券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社区里的“雷锋大妈”
■本报记者 安群英 实习生 赵殿楷 扈景琳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2-27  来源: 郑州日报  
  在淮河路办事处淮北社区,有这样一位“雷锋”大妈:她不是裁缝,却是缝衣改衣样样精通;身患癌症二十余载,又有严重的心脏病,却快乐地为社区服务了近20多个年头。她就是64岁的于桂枝,大家亲切地称她“于老师”。

  昨日上午,我们来到淮北社区于桂枝的家中。一张床,一柜书,一套缝纫设备几乎将这间不到15平方米的家填满。房间里还挂着一件件新衣服,这些衣服都是于老师为社区的老人和孩子做的。

  无偿为居民做衣改衣

  于大妈是社区有名的修衣改衣能手。给别人缝衣服、改衣服、锁衣边、做被罩,从没收过钱,材料和缝衣服的线,也没有向别人要过。

  2005年,于老师被育才小学聘请,教小学生们打腰鼓。之后,学校给了她一些辅导费。“用这些钱,凑上自己捡废品换来的钱,我给学校的孩子们做了49件衣服,又配了21条绸子。”于老师说。那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困难。

  “尽管收入很微薄,但只要想为大家做好事,并不难。”于老师告诉记者,多年来,为了能不断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又不给儿女增加负担,自己经常捡废品卖钱。

  巧手编篮赠他人

  1985年从郑州丝绢厂退职,于老师确诊为黑色素瘤癌恶变,并患有心脏病。退职后,总想着为社区居民办些力所能及的事。看到大家购物时用一次性塑料袋子,于老师琢磨着给大家编篮子。

  编了多少个篮子,于老师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从1984年就开始编篮子送人,仅去年一年,就编织了52个。于老师说:“不管谁让编,我都爽快答应。”能为绿色环保社区做出贡献,于老师打心底高兴,一编就是20多年。

  于老师编篮子所用的编织条,有别人送的,也有自己捡来的,而用到的钢丝,则是用卖废品的钱,掏腰包买来的。

  热心公益建和谐社区

  在淮北社区,于桂枝也算是一个“名人”了。居民张大妈说:“她自发组织老年文艺队,教人打腰鼓、耍花棍,义务辅导小孩学习,还七年如一日,坚持为社区写黑板报……”

  于老师在民安路写黑板报,已近七年了,每月换一次。考虑到社区经费困难,于老师总是靠自己节约的钱自备彩色粉笔、黑板擦等工具。

  于老师还自己组织了一支老年文艺队,自裁自剪免费为腰鼓队做了20多套演出服。无论哪里需要这支队伍,她们都会去助乐、助兴,活跃社区生活。

  院内的路坏了,她找来砖头,一点一点地修好;院里的垃圾箱坏了,她出钱找人来修;夏季,垃圾箱流污水了,她多次清扫……

  “雷锋”大妈后继有人

  虽然自己患病,但于老师的生活信条是:追求健康,做一个自强、自信,给人快乐并快乐地活着的人。在她的影响下,家中其他成员不仅孝顺她,还都成了活雷锋。

  儿子单位一位同事出车祸截肢了,三年来,儿子经常去他家里看望;女儿20年来照顾着一位80多岁、无儿无女的老太太……家中还有儿媳、女婿、孙子、外孙,一家七口和睦互敬,这个家庭也连年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和家庭美德标兵。

  “政府心里装着我们,区里正在开展的‘百千万’活动,也多次给我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送来温暖和关怀,我将继续把好事做下去。”作为一名党员,于老师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和汗水浇灌着充满活力的雷锋精神和生命之树,给人送去真情,自己收获快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