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4  
PDF 版
设饵有心
新郑杨璞
野蛮生长
瑞 雪
蜗居
《鲁迅:刀边书话》
奇妙的中医春联
家乡为何称“桑梓”
西工房的变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西工房的变迁
王瑞明
中原网  日期: 2008-02-28  来源: 郑州日报  
  西工房位于二七区京广北路与中原东路交叉口西南角。是郑州铁路远近闻名的铁路工人及家属住宅区。

  历史上,西工房这块地域,原是蜜蜂张村西边的农耕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机多次对郑州狂轰滥炸,这里也遭到轰炸和破坏,留下了个个弹坑,成了坑坑洼洼的荒凉废墟。一些流离失所的饥民、捡煤核的穷苦人家聚集这里,成了环境污秽、景象凄凉的贫民窟。解放前夕,这个贫民窟成了京汉、陇海铁路扳道、修路、抬煤工人住的棚户区。

  解放后,棚户区被开发,从此发生了变化。1950年10月到1953年12月,在全国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中,郑州铁路管理局(1958年9月改为郑州铁路局)共派遣47批4959名职工赴朝。工会组织为帮助赴朝工人家属解决住房困难,使其亲人在朝鲜安心参战。路局拨出专款,拆除这个破烂不堪的棚户区,从南边开始(现康复后街),盖起了5排平房,安排50户赴朝职工家属困难户入住,起名叫“援朝新村”。随后,又在“援朝新村”的东侧盖起了为郑州铁路服务的外国专家院。其覆盖面渐渐向北不断延伸,从此,结束了这里荒僻凄苦的历史。

  “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职工的集体福利住房问题受到关注,从1954年开始,郑州铁路管理局在“援朝新村”、“专家院”的北边,又相继盖起了几十排红瓦平房,那时叫铁路工房,先后有郑州车站、机务段、客运段等10多个站段的工人与家属搬进新居。1954年3月,郑州铁路系统赴朝职工陆续分批回国。“援朝新村”已成为郑州铁路地区基层站段工人及家属居住的较大生活区,因位居郑州车站西部,故将“援朝新村”改叫铁路西工房,沿用下来。并单独成立了铁路家属委员会来管理。1956年,西工房交蜜蜂张街政府辖属,成立西工房家属委员会。

  上世纪90年代,为提升铁路员工的居住环境,原郑州铁路分局对西工房的老旧平房和低矮潮湿、阴暗的排式平房进行拆除改造。没几年工夫,新建的47幢五至七层住宅楼相继落成,有2100多户、6400多名铁路工人及家属,搬进了设施配套基本齐全的新式楼房。居委会为提高居民素质,方便群众生活,专门设立了阅览室、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室、网球场、幼儿园、菜市场等公共设施。2000年春,二七区民政局实施社区改革,将占地0.15平方公里的西工房居委会,改制为蜜蜂张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大型社区。今日,西工房社区的居民注重文明、爱护环境,告别陋习、营造平安,人们神采焕发,旧貌已换新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