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五代后周至北宋新郑诗人。性恬淡好笑,善诗文。《宋史》有传,《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载:“杨璞字契玄,郑州新郑人。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璞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
说起杨璞的传奇生涯,还得先从他的朋友毕士安说起。毕士安(938~1005),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后周年间求学于新郑,与杨璞、韩丕、刘锡等相友善。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966),毕士安举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太宗赵匡义年检为翰林侍读学士。真宗赵恒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俗称宰相)。在毕士安力荐下,太宗诏见杨璞,试其文才,璞作《莎衣》诗明志。太宗欲授官录用,璞坚辞不受,作《归耕赋》,太宗赐给束帛,命还。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璞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真宗祀汾阴,过郑,召璞欲官之。问卿来有遗诗送行者乎?璞云无有,唯臣妻一篇。使诵之,曰:且无落魄耽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厚以金帛赠之。”
杨璞回到新郑乡间,每日以诗酒自娱,常骑牛来往于新郑东里、郭店之间,遇草木繁茂幽僻之处,即卧伏其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即兴奋跃起,挥笔成诗。他大概因为长期生活在五代战乱的社会中,从王朝更迭中对封建统治层的不稳定深感忧虑,所以便视做官为畏途,不仅一辈子不愿做官,而且一辈子都采取了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态度。据《桐江诗话》载:“杨璞契元(玄),一日秋晴,钓于道旁溪中。值漕台陈文惠出,从者呵之,契元竟不顾。文惠怒,摄至邮亭中诘之。契元丐纸笔供状,乃作绝句云云。文惠谢遣之。”他的诗文作品,后来被收集在《东里集》里。璞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类唐诗人贾岛、李涉。年七十八岁卒,葬县城北20公里袁堡村东。《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东里杨聘君集》一卷,《宋史》著录《杨璞诗》一卷,均佚。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录存其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