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亲友互相拜年欢聚,谈笑间处处洋溢着当今社会的脉搏与律动,为广泛了解国人的生存状况与心态,我搞了个小小的随机调查。受访者有一百多人,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男女老少,我的问题是:近年来你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词是什么?结果,入选的前四名分别为:“过年”、“回家”、“您好”、“我想”。
于是我开始认真考量这四个词。
说“过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恐怕没有人会持异议。这是因为春节作为华夏儿女世代承袭的不可或缺的充满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溶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生命中了!不仅春节期间、节前节后这两字频频使用不绝于耳,就是在平常日子也时时可闻这个词:上半年是对“过年”的热情赞誉,下半年是对“过年”的美好祈愿。令人感慨中国年永远是炎黄子孙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
“回家”,绝对是个给人温馨令人神往的词语。据我调查,普通人每天至少说三次以上“回家”。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遮风避雨的港湾和心灵的归宿。对在外工作或天涯游子而言,“回家”更是梦绕魂萦震撼心灵的头等大事,所以近些年“回家”歌曲大大吃香,除脍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还有张恒的《回家》、王杰的《回家》、雷洋的《回家》、顺子的《回家》……连美国人那首萨克斯曲《回家》也风靡神州了,“回家”入选常用语“最高”之列当之无愧。尤其今年南方遭受罕见冰雪,一方有难,八方救援,使“回家”之路更添悲壮、令人动容!
“您好”成为使用率最高的词,雄辩地证明了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面貌的剧变。“存在决定意识”,在温饱未决的年代,“您好”是难得一闻的。记得过去我有一位归侨女同学,见人总先说“您好”,当时人们很不理解,甚至背地说她“虚伪”、“神经病”、“小资情调”。记得当时还有一个诗人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标题是《中国的普通话》,全诗只有三个字:“吃了吗?”说这三个字是当时全国流行的“普通话”,想来实在非常准确!今年除夕夜,我接到一个拜年电话,是从我曾经插队的千里之外农村打来的,对方开口先说“您好”,让我好不感动!“您好”成为国人的口头禅,堪称精神与物质双双突飞猛进的结晶。
“我想”一词的入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多元以及人们自由空间的提升。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思想“高度统一”,有集中而无民主,实在不容普通人有过多“我想”的。就文学而言,你想写点有“人性”的东西,就很难;写了也难发表,发表了就会遭批判。至于“我想出国”、“我想从政”、“我想发财”、“我想成名”之类,更是白日做梦!现在,过去不敢想的敢想了,无数的“我想”变成现实,我有一位亲戚,凭着一股子“我想”,苦干加巧干,短短十几年居然由一名街道待业青年变成拥有上千名员工、上亿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因为接纳残疾人有功,春节前还喜获政府颁发的重奖呢!
我的“民调”虽不具权威性,但它却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