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评选出了“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顺利入选,再次显示了河南省在国内外考古界的地位和影响。
6次发掘西坡遗址
西坡遗址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面积40多万平方米,2001年和北阳平遗址、东常遗址、乔营遗址等5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一起以“北阳平遗址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
为对仰韶文化中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自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坡遗址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考古队进行的6次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历次发掘均有重要发现。其中西坡遗址2001年至2002年的第3次发掘中,在遗址中心部位发现外有回廊和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的特大房址。2004年的第4次发掘在其南50余米处发现另一特大房址,室内面积240余平方米,并通过系统钻探发现聚落的南、北壕沟及墓地。2005年进行了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1360平方米,揭露仰韶文化中期墓葬22座,发现并确认了遗址北壕沟的结构和走向。
2006年3月至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所、灵宝市文管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灵宝西坡遗址进行了第6次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大型墓葬2座及其他中、小型墓10座,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两座大型墓葬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这是在仰韶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带第一次发现和发掘该时期墓地,而其中一座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的最大墓葬。
第6次发掘的这批墓葬均为南北走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内随葬有少量的陶器和石器。尤其是编号为27号的墓葬形制规模宏大,长5米,宽3.4米,深2.4米,是目前全国发现同时期最大的墓葬,该墓填土自上而下均用青灰泥封填,土质密度大,硬度强,泥内发现有大量植物茎和树叶。同时在墓室发现有成块的木板痕迹和麻布。这一现象在中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仰韶时期植物种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发掘实物探源文明
西坡遗址的发掘基本弄清了西坡遗址的整体聚落布局,对认识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对探索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模式、动因等,具有重大意义,考古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西坡遗址的重大发现,为认识仰韶文化中期的埋葬习俗与社会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并极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房址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仰韶文化中期复杂社会的显著特点。经过六次发掘,专家们基本弄清了西坡遗址的整体聚落布局,尤其是大型墓葬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为人们认识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对探索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模式、动因等,具有重大意义。专家认为,这些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迥异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灵宝西坡的考古成果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西坡遗址的发掘成果,为豫陕晋邻近地区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沉寂多年的仰韶文化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灵宝西坡遗址重大考古发现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披露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对此消息进行了转载。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文物部门纷纷派出专家学者来西坡遗址考察,使灵宝西坡遗址蜚声海内外,为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树立河南文化大省、考古大省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