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3月3日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日开幕。“两会”召开前夕,就医改方案、物价上涨、政绩考核、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反腐倡廉、教育公平、绿色奥运和社保养老10项群众关心的话题,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展开联合调查。截至3月2日,已有10余万人次参与投票,网友留言达1.5万余条(3月3日《人民日报》)
每逢“两会”召开,舆论的关注度空前强烈,民意的呼声空前高涨,今年尤其明显。我以为,这是随着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治”日渐“生活化”的一个显著表征。参政议政,不再是官员和社会精英的事情,也与咱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两会”已经成为民意诉求上达谋求互动和实现的重要途径。故而,“两会”年年有,公共的“期待”之声也不绝于耳。
期待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关注,期待社会更公平正义,期待反腐倡廉取得更大的成就……林林总总的“期待”,汇聚着民生的权利渴求。在笔者看来,这些“期待”其实都不是问题。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民生为重,已经成为一种公权力的执政共识,相关的努力和探索,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跟进,正在稳步地展开。而“两会”,不过是又一次将这些问题“焦点化”罢了。我以为,对于今年的“两会”,我们或者更应发出这样的“期待”:提出问题的提案更有深度,解决问题的讨论更富有时代气息和民生考量,政策的制定更贴近现实、更全面、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代表委员汇聚一堂,无论是“讨论”还是“思考”,即要“畅所欲言”,也要“有所创新”,不能年年都是一番例行公事的空话、套话、官话。譬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问题,几乎年年都提出,但代表委员们对此的“提案”多呈现出“重复性”的特征——“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呼声年年增强,但如何破除垄断、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却鲜能听闻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具体实质性“建议”。所以,期待委员代表们在今年的“两会”上,能有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会”的参政议政价值,并在“两会”结束后用以指导现实决策,发挥作用。
公权力善治,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尊重和善于吸纳民意;另一层是,善于治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取得最佳的管理效能。事实证明,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民本时代,但仅仅有尊重和保护民生利益的积极心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善治”,以最小的管理成本换取最大的管理效益。而“两会”的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民意诉求得到关注,民生利益保障的举措全面创新——盼创新的“两会”,去打开一道公权力的善治之门。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