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过程披露
“你们是我的父老乡亲”
不会讲 不会学 新课改“有点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不会讲 不会学 新课改“有点难”

中原网  日期: 2008-03-06  来源: 郑州日报  
  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英语课。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黑龙江省一些高中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困惑也正在加剧。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虽然已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但面对新课改后的新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老师们还是明显地感觉手忙脚乱。

  

  新课改搭建学生个性创新发展平台

  

  “在高中新课改中,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此次‘革命性’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日前,黑龙江省教育厅这样解释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

  2007年秋季,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为保证新课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为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分获得上有许多具体规定: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等。

  哈尔滨市十八中学副校长程晓莉认为,与以往相比,新课程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从而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喜欢新课改

  但“不会学了”

  

  新课改一经推出便深受一些学生的喜欢。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的学生任玲说:“现在的学习方式跟以前不太一样,更注重老师引导我们自主学习,课堂也非常活跃,我们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但采访中,一些学生也向记者表示担忧:高中开这么多选修课,学习负担会不会加重?

  “素质学分制确实让我的学习更加自主,但新教材让我学得很吃力,有点儿跟不上。”哈尔滨某中学学生杜萍萍对新课改心存抵触。

  据记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杜萍萍抱有同样想法,包括原来上初中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感觉现在的新教材“太难”,根本不会学。此外,课内外探究性活动、合作性学习比以前大量增加,强调实践性、体验性,也让学生在新课改的课堂上产生了不适应。

  

  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仍有差距

  

  矛盾并且困惑,是新课改教师们的普遍心态。面对崭新的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虽然此前已经过培训,但老师们还是明显地感觉到准备不足,并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新的“难题”——不会教了。

  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何芳彬老师认为,到目前为止高考方案没有出台,高中课改缺失高考指挥棒。所以,高考最终怎么考,作为教师来讲我们不知道,只能边实践边摸索。

  齐齐哈尔市一中高一班主任侯来纯说:“新课改在内容和体系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授课时难度的深浅不好把握,讲深了课时不够,讲浅了达不到新课改要求。”此外,新课改更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专家:应迅速建立适应新课改配套制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南平认为,新课改实行后必须迅速建立一套相应的配套制度。他说,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

  正如记者采访时一些校长所说:“我们不得不有两手准备,怎么改都要让学生有大学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