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我成了时评机器
20
连 载
《大道之门》
“茶”字的由来
《奋斗》之不得不说
喜见文坛添“新军”
热干面传入郑州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郑邑旧事
热干面传入郑州的故事
王瑞明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3  来源: 郑州日报  
  说起热干面的由来与传入郑州,还有个小故事。

  据说,民国初年,湖北黄陂农民蔡明伟带领其弟来到汉口,为谋生在长堤街、满春路一带挑担卖面。当年卖的面:生面下锅煮半熟后捞起来倒入冷水盆中浸泡,然后很快用右手抓起来挽到左手的四个指头上,一碗面形成一圈圈的一小把。当顾客买面吃时,只把一个面圈放入开水中烫一下,倒入碗中加作料即可食用,当时把这种面,叫“把子面”。蔡明伟曾在汉口天保和中药店当学徒,他想起当年掌柜的爱吃香麻油拌面,便在卖面时,在“把子面”上加上香葱、芝麻酱、辣椒油等调味料,口味大为改观,吃“把子面”的人应接不暇。吃的人多了,有的为赶时间,吃面时总会听到“快些!快些!”的喊叫声。蔡明伟想出了简便快捷的方法,将大火沸水煮成八成熟的面捞出沥水,置案板上用筷子挑起,吹凉,刷上植物油,抖开拌匀,待用。吃时将烫好的面条,放入竹捞箕中投旺火沸水锅里,上下抖动着烫热、捞起,沥干水、倒入碗内,拌以调味料即成。这就是后来称谓的热干面。

  1931年,蔡明伟听同乡说:郑州有个“湖北会馆”,在郑做生意的湖北老乡很多,改不掉从小养成的家乡口味,很想吃家乡的热干面,但没有卖家。经过思考,便叫其弟蔡明伦来到郑州创业。在三益街“湖北会馆”附近,开一家“蔡记热干面馆”。蔡明伦从选料、配料、制作工艺等主要环节上保持传统做法,口味好,价格公道,生意很好。据曾在“蔡记热干面馆”当店员的黄洪祥老人谈:由于生意兴隆出乎意料,蔡明伦先后又在钱塘里、福寿街、十字街心(现二七广场)、老坟岗热闹地段开面馆或设摊。增加了工人;购置了轧面机,自家加工轧面。为使热干面适合河南人的口味,除保留原有的操作技艺外,调料上增加了绿豆芽,榨菜末;在面的制作上进行了较大改进,和面时,碱面适量用清水溶化后徐徐注入面粉中,面要反复揉,揉上劲;将揉好的面,放到轧面机里多次边轧边洒上面醭进行复轧,最后装上轧刀,轧出直径一分粗的圆面条。这样轧出的面煮熟后,吃起来筋柔有劲,越嚼越香。吃完香喷喷的面,再送上青汤一碗,谓之“原汤化原食”,热干面从此在郑州扎下了根。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