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来了“火炬手”
新郑市梨河镇卫生院的技术底子一直相对较弱。但自从河南中医学院06届毕业生王秋生来做志愿服务者以来,境况大有改观。特别是在他的“撺掇”下,“研究生医疗咨询协会”于去年3月份开张后,这家偏僻的乡镇医院顿时火起来了:小医院握手大学生,农民居然能经常和城里的大教授、研究生直接对话,贫困的村民破天荒地享受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医疗诊治……梨河的农民心头热了:“感谢王医生,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派来的大学生。”
这只是新郑“三支一扶”尝试的一个缩影。在乡村课堂上、蔬菜大棚内,不时地活跃着青春的身影,罗峰松、王花兰、陈腾昊、鲁涛……他们像一颗颗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金种子一样,在古老的郑韩大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有了用武之地。
毫无疑问,“三支一扶”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在,仅梨河镇卫生院就聚集了王秋生等三名大学生,支撑起该院的骨外科;曹晓改来到龙湖镇,发挥一技之长,对镇区规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良策。大学生们在这里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找到了成就感——做医生的鲁涛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叔叔,叔叔”的稚嫩问好,那是他护理过的5岁的小病号周鑫雨;做教师的孙燕飞在村里也常被老大娘拉住,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为金种子提供金土地
记者采访王秋生时,也分享了他刚刚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喜悦心情。在基层服务一年多,王秋生获得了双丰收。他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不是新郑市上上下下给我们提供一流的条件,我们再有热情、再有本事也是空中楼阁。
志愿者下乡,各接收单位像“迎亲”一样,精心呵护,新郑市卫生局专门召开动员会,敲锣打鼓把志愿者送到基层。为使他们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新郑市做出硬性规定:腾出有限房子给大学生住,一日三餐由所在单位机关食堂免费提供。按照有关规定,专科生志愿者每月250元、本科生每月300元的地方贴补,新郑市财政不折不扣地划拨专项经费。同时,作为这项工作的总牵头,该市人劳局不仅在生活上关心,而且还建立健全了学习、例会、考察、请销假等一系列制度,每月组织一次联欢活动,把管理定格在服务、关心,定格在年轻人的成长上。
志愿者服务本来是有期限的,但毕业于中州大学的王兰花却从“飞鸽牌”变为“永久牌”,一年多的锻炼不仅使她学有所长,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她感慨地说:“如果说当初的选择还仅仅凭借一腔热情,那么,一年多的锻炼却使我无怨无悔。”
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21名贫困大学毕业生作为青年志愿者,来到新郑市的有关乡镇、委局开展为期两年的“三支一扶”(支医、支教、支农、扶贫)活动。这些大学生犹如优质的种子,在新郑市各接收方的大力呵护下,茁壮成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不仅成为科教兴农、智力扶贫的“火炬手”,同时也使自身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双赢。
王秋生正在给病人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