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刘备摊子里的圈子
崇祯帝勤俭误国
丝瓜有了思想
色不迷人人自迷
日本考古界的“神之手”丑闻
公寓生活记趣
友 谊
以退为进赚名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崇祯帝勤俭误国

中原网  日期: 2008-03-14  来源: 郑州日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贩由奢”,然而,这条古往今来几乎铁定不移的定律,对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来说却是个例外。

  崇祯帝朱由检(1610-1644),庙号思宗,在位17年。继位时,年仅17岁。面对他父兄留下的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崇祯帝顾思振作。“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经常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他总是鸡鸣就起床,深夜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他节约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崇祯帝自幼养成俭朴的习惯。他初习字时坚持用仿影的方式练,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某日听讲官给他讲书时,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一个讲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

  尽管身为帝王,他无法随意出入于民间,但为了节约起见,他却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

  如此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严于律懒惰的皇帝应该说世所罕见,即便流芳百世的几个明君也不过如此。然而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里。

  崇祯严于自律,却又刚愎自用,更兼求治心切,事必躬亲,往往越俎代庖,用人上不能尽其才,朝令夕改,旋用旋黜。总共17年间,他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长更换也同样频繁。结果换来换去,竟没有换出一个让崇祯满意的官员来。他曾咬牙切齿地表示:“文臣个个可杀”。

  朝臣动辄得咎,无所适从,整个官僚队伍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每当崇祯帝有大事相商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回答:“臣愚昧无知,不敢欺瞒陛下,军国大计,您自己看着办吧!”而当危急紧迫时,他亲自敲钟召集御前会议,大臣已无一人出现。尤其可悲的是,当太子奉命出城突围时,因找不到守门军官,四个城门竟无一门能开。这个肩负天下安危于一身的孤独的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初年,为了节省开支,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驿站,他算了算:此举每年可节省30万两银子,大约能够维持皇宫一个月的支出。可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裁撤的结果是导致大批无法生存的驿卒纷纷加入了农民起义的行列,其中就有一个后来领导天下将他逼死的李自成。

  1644年,北京城岌岌可危,崇祯紧急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吴襄提出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费。100万两在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要命的数字,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放弃了这唯一希望。城破之时,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却多达3700多万两,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为了节省100万两丢掉了3700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本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但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

  勤俭,本来是非常好的政治品德,然而到了这样的皇帝手里,竟不幸变成了祸根。

  摘自《杂文报》

  吴襄提出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费。100万两在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要命的数字,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放弃了这唯一希望。城破之时,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却多达3700多万两,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