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豫剧《朝阳沟》诞生50周年
3  4  
PDF 版
《朝阳沟》之父杨兰春
《朝阳沟》大事记
“栓保”和“银环妈” 的一世情缘
另一个世界的“银环”
高洁:乐莫大于无忧
拍过毛主席肚子的“巧真”
基业留人间 笑颜入天堂
“二大娘”最早演“银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朝阳沟》之父杨兰春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唐 强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1  来源: 郑州日报  
  “《朝阳沟》今年诞生50年啦,老杨哥,咱们合个影吧,看镜头!”3月初,王善朴、杨华瑞、高颂喜、韩登庆等在豫剧《朝阳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老演员一起,看望著名编导、有“《朝阳沟》之父”之称的杨兰春,并和他合影留念。看着曾共同奋斗在豫剧舞台上的老朋友,杨老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7天7夜编赶排《朝阳沟》

  说起《朝阳沟》,必须说到编导杨兰春。他因《朝阳沟》而成为豫剧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因《朝阳沟》蒙冤受挫。

  “《朝阳沟》要说成绩,是冯纪汉的功劳,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时隔50年,说到《朝阳沟》的创作,88岁高龄、大病初愈的杨老谦逊地说。

  杨老曾在《豫剧〈朝阳沟〉诞生记》里这样写道:“当初,如果不是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叫我写《朝阳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

  1958年3月初,冯纪汉请时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为全省召开的局长会写个戏,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在冯纪汉的督促鼓励下,杨兰春结合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场景,回忆起1957年在登封县曹村抗旱浇麦时朝夕相处的男女社员,开始动笔写戏。

  7天7夜写成、排出一个戏,近乎天方夜谭。但杨兰春一边写着,王基笑、姜宏轩一边配曲,演员同时学唱——边写边排。“到了后几场,先是用录音机把我编的唱词录下来,后来录音也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纸烟盒,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最后一场,我干脆到排练场直接口述,叫演员当场记。就这样,7天7夜编排出了这出戏。”

  杨老还曾撰文描绘《朝阳沟》首演时的趣闻:1958年3月20日,《朝阳沟》在郑州北下街河南剧院(今已拆除)首演。开演前,冯纪汉副局长简单介绍了剧情和编排经过。戏要开演了,我说:“等等,还有4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冯纪汉到大幕前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4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观众们哄的一声都笑了。我赶紧编了4句词:“老风俗旧习惯年年改进,年年改月月换日月更新。有文化能劳动情通理顺,要当成传家宝传给儿孙。”我说:“不用作曲了,就用豫剧的‘迎风板’,演员们都会唱。”冯纪汉问:“开幕吧”我说:“戏还没有名字哩。”冯纪汉只得又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又是一阵笑。我想:曹村的山坡上有个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山沟,剧名就叫《朝阳沟》吧。谁知,演出以后效果还可以。

  就这样,豫剧史上的一个奇迹诞生了。后来,经过千锤百炼的《朝阳沟》成为杨兰春创作、编导生涯的代表作,曾三次进京演出,196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5种《朝阳沟》版本,并拍摄成电影,灌制唱片,广为流传。

  历尽磨难始终乐观

  杨兰春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0年,杨兰春出生于太行山区一个小山村——河北省武安县,自幼家境贫寒,小学没念完就辍学了。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13岁的杨兰春开始外出谋生。1938年,杨兰春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荐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他与田汉合作改编歌剧《小二黑结婚》并作为歌剧系的毕业演出曲目,获得成功;1958年,他因写《朝阳沟》等5个剧本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强制下放劳动改造,挨饿受难、病魔缠身,险些丢了性命……

  生活充满曲折和磨难的杨老,却拥有不同寻常的乐观。杨老的儿子、本报摄影记者杨光清楚地记得,父亲曾告诉他:“跟我一起参加宣传队的同志经过战争能活下来的不多,我的命已经是赚来的。”

  杨兰春曾担任省豫剧院三团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但一直以平常心生活的杨兰春无论取得多少成绩,在荣誉面前永远像个小学生一样虔诚而又谦逊。杨光说,父亲甚至对时下“著名”某某“家”等称号反感,因为他对名利看得很淡。

  朴素农民纯朴心

  杨兰春的作品为何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广受大众好评?50年来久演不衰的《朝阳沟》或许能说明个中原因。杨兰春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创作全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杨老下乡不记笔记,不带录音机,特别重视和群众交朋友谈心。他说,感情是用钱买不来的。还说,打动心弦的东西不用笔记也忘不了。

  正是有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杨老笔下的各类人物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编导的以《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冬去春来》《好队长》等为代表的现代戏,许多唱段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已成为群众喜爱的豫剧新流派。

  戏剧世界铁面编导

  杨兰春在戏剧世界可谓“叱咤风云”,在专业领域,他是令人生畏的铁面编导。“作为编导,他给演员制定过很多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杨光说,只要演员进入剧场,夏天女演员不准穿裙子,男演员不能穿短裤,手里不能拿扇子,“那是为了排练场的严肃,为了让演员完全进入角色。”    

  杨老对演员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苛刻。为了深入生活、搞好艺术创作,他拼命工作,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因为创作正在紧要关头,他爱人生孩子时是托同事送到产房的;1981年,女儿结婚,他因埋头写导演计划,竟然忘了参加女儿的婚礼……提起这些,杨老免不了对家人感到歉疚,可一搞起创作,他又一头扎了进去。

  平平淡淡才是真

  2007年年初,历经风雨洗礼的杨兰春终于以住院治疗的方式“享受”到了难得的宁静和休息。

  “父亲生病住院后听力就不那么好了,跟他说话要趴在他右耳朵边大声说,很费劲。”杨光告诉记者,父亲左耳基本丧失了听力,但对他来说,整个世界都清净了,“父亲现在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喧闹,他的睡眠好了。”

  前不久记者去医院看望杨老时,他的手边放着一本戏曲杂志。杨光说,父亲不看电视,醒来时就经常翻看与戏曲有关的书籍。

  看着满头银发的杨兰春,记者内心涌起莫名的感动:杨老对他人,对豫剧,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但他的付出是那么自然,那么义不容辞。杨老,和他们那一代人之间,似乎有一种超越亲情的信任,那是对艺术共同的热爱和追求。我们祝愿杨老健康长寿!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