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给年轻朋友的忠告
野蛮生长
《身体语言密码》
图片说明
仁慈节俭不为先
斑马线
“倒计时”的由来
图片说明
周勃冢的传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给年轻朋友的忠告
韩石山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6  来源: 郑州日报  
  最早结缘《开卷》,是因为江树廉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吧,他在《书与人》杂志做事,我投稿去了,歪打正着,发了一两篇。后来刊物停办了,跟江先生还有些联系,再后来,他说有稿子可寄来,他们正在办一个叫《开卷》的小刊物,内部的,还寄了两期来。再后来,就是跟董宁文先生联系了。每次收到刊物,看到他那个别致的签名,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这年头,办刊物本来就不容易,办这样一个以倡导读书为职志的刊物,就更不容易了。我也是办刊物的,我能想象到董先生的辛苦。

  办刊物,最怕的是短命,几期过来,刚见个眉目,停了。《开卷》能办这么长时间,转眼已是百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大概从《开卷》开始,国人这种以倡导读书为职志的内部小刊多了起来,我就不时能收到几种,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数《开卷》好些,一是质朴,除了一些小点缀外,就那么一个白白的皮儿,就那么两个鲁迅的字儿。二是耐读,翻开来,就那么十篇八篇不太长的文章,篇篇都能让人看得下去。捧着它,有种散淡之感,林泉之乐,觉得自己一下子远离了烦嚣的都市,来到了山野间,遇到了两个在石桌上下棋的高人。

  我是不敢轻易给《开卷》投稿的。看那上面的作者姓名,大都是年高德劭的文坛前辈,就是那些想来年纪不会太大的人,也都是饱读诗书之士。自个厕身其间,总觉得不太像那么回事儿。这是心里话,还有一句也是心里话:看到这些老老少少的先生,每每会有一种惊悚之感,莫非我也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不管从哪头说,我也要算是个读书人,但我一直在警惕自己,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散淡的读书人,没了血性的读书人。我可以为了挣钱而写文章,就是应付的文章也不是不可以写,但总时时记着,自己真正愿意写的,还是那些经世致用的文章。在这上头,最信奉的一句话是,“为文必中当世之过”,苏老泉先生说的。如果只是为了一点闲情逸致,能不写的尽量不写。

  在这上头,我是有教训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移家省城后,有一个时期,我大量地买书,见了喜欢的就买,内容好的买,甚至封面好的也买。最喜欢买的是那种一套一套的书,比如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早早就配齐了(那时是一种一种地出)。一是真的喜欢,另外也有充实书房的用意。过了两三年,看看骤然崛起的书柜,心里那个乐呀,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买的大都是历史方面的书,其中文史笔记类的书籍,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那些日子,最爱看的,也是这类书。看这类书是能让人上瘾的,一个小事,这本书这样说,过几天看到那本书又那样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那就再看相关的书吧。

  不行,这样下去会毁了的。且不说生计如何,成了个“四脚书橱”又能怎么样?想到此,真让我不寒而栗!终于下了决心,往后再也不买这类书了,再也不看这类书了,偶尔也买也看,只是总在警惕着,不要沉湎于此。于是在几年之内,完成了我的《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著述。

  《开卷》百期之际,我愿将自己的这点人生经验说出来,是对《开卷》的祝贺,也是对《开卷》聚拢起来的年轻朋友的一点忠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