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沪指大跌逾5% 逼近3400点
郑州加工贸易迎来新机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郑州加工贸易迎来新机遇
本报记者 侯爱敏
中原网  日期: 2008-03-28  来源: 郑州日报  
  加工贸易 郑州先天不足

  地处中部,先天缺少运输优势,加之仓储、物流等配套条件不甚完善,一直以来,加工贸易都是郑州的“短腿”和“软肋”。

  据市商务局披露的数字,2007年,郑州市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共有54家,其中外资企业19家,全市全年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5%。同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5.4%,河南的这一数字是19.43%。与国家贸易结构极端不相称的现状,暴露出郑州对外贸易结构的内在隐忧。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字显示,在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贡献举足轻重。“十五”期间,东部沿海10省市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是97.8%,2006年,这一比重是97.5%,同年,中西部地区21个省市区加工贸易在全国占比仅为2.5%。

  在3月20日全省加工贸易工作会上,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工贸易仍然是世界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大发展,河南的对外贸易才能大发展,加工贸易上规模,河南的对外贸易才能上规模。

  弥补“软肋” 迎来天赐良机

  河南的状况同样适用于郑州。

  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郑州要想实现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补齐加工贸易这块“短板”。

  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让发展外向型经济愿望迫切的郑州,迎来一个弥补“软肋”的天赐良机。

  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从事加工贸易的众多企业蠢蠢欲动,正掀起向中西部转移的浪潮。国家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陆续制定出台。2007年年底,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国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各具产业特色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总规模300亿元人民币。这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一个“高含金量”的文件。据悉,更有操作性的具体政策,国家几部委正在紧张酝酿中。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不仅是郑州,也成为中部各市争先恐后推进的工作重点。

  承接转移

  绿城优势明显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和机遇前,我们有自己的明显优势。”一位多年从事外贸工作的资深人士扳着指头细述了郑州的交通区位、产业集群、园区平台、劳动力资源、成本等9大优势。

  可以看到的是,郑州已经成规模的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汽车、纺织、磨料磨具等产业基础,为产业引进打下基础。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开发区和保税中心,成为吸引企业进驻发展的优势平台。郑州出口加工区作为全省惟一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龙头带动效应正逐渐显现,2007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中部省份7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名。

  这位“老外贸”感叹,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省会,郑州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加工贸易大量的人工需求,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愈来愈好的投资环境、相对较低的综合成本等,郑州明显的综合优势不输于别人。

  抢抓机遇 郑州在行动

  对这一机遇能否抓住,对郑州的对外贸易无疑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要么,承接好产业转移,获得营养补给和新的动力,自此上演一出加工贸易量与质的绝地反击;要么,错过这一轮历史机遇,被周边城市远远甩在身后。说起这个话题,市商务局多年负责外贸工作的副局长李宪德就有些着急。

  毕竟,“对手”的实力均不一般。素来有东南沿海城市后花园之称的安徽、江西境内各市,无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在商务部首批认定的9个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中,江西的南昌、赣州,安徽的合肥、芜湖名列其中。同时上榜的还有湖北的武汉、湖南的郴州、山西的太原等。

  郑州当然也没有闲着,与承接有关的工作正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年初,郑州市已经向国家申请第二批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地,目前正等待批复。同时,今年我市将到广州、上海、天津等地,针对产业转移举行专项招商活动。围绕已有产业基础,按照“招大商”的原则,重点引进可以延长产业链的、高层次的企业进驻。

  什么是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加工贸易有: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协作生产。

  来料加工与装配业务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劳务贸易,加工方只能赚取加工费,产品从原料转化为成品过程中的附加价值,基本被对方占有。由于这种贸易方式比进料加工风险小,目前在我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