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715~770),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未果。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不久入朝任左补阙、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適等游。天宝十二年(754)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再贬谪虢州长史。起为太子中允,虞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后世称为“岑嘉州”。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派诗人的杰出代表。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多有佳篇,其山水诗的成就仅次于王维。如《寻少室张山人》《缑山西峰草堂作》等,清丽俊逸、酷似小谢风韵。后几度出塞,多年的戎马生活,塞外奇险的自然风光,使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善于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表现塞外山川景物和战争场面,光怪陆离,给人以惊险、奇伟的感觉,形成“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独特艺术风格。如《走马川行》和《轮台歌》,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表达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岑参以七言诗见长,五言诗中也不乏佳作,一生中留下了350多首诗作。有《岑嘉州集》传世。
关于岑参的籍贯,由于两《唐书》无传,历代典籍对其籍贯及生平记载亦甚疏略,只有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其为“南阳人”。从20世纪30年代起,闻一多等对岑参的研究有所深入,称岑氏祖籍南阳棘阳(今南阳新野),梁时徙江陵(今湖北江陵),但学术界至今仍多争议,只有岑参十五岁以后移居颍阳(今郑州登封)证据确凿能够定论。岑参诗文中自称“颍阳归客”,自陈:“十五隐于嵩阳”(感旧赋序),“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缑山西峰草堂作),与“巩县南”的李处士“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作品也多有对汝颍、嵩阳、少室、五渡、巩县、汜水、成皋的歌咏,至少可以说,郑州是岑参的第二故乡。